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腺垂体生殖激素: 卵泡刺激素 FSH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黄体生成素 LH 催乳素 PRL:198个氨基酸组成,多肽激 素,促进乳汁合成,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也 刺激催乳素的分泌。
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雌激素(小剂量)负反馈作用 (大剂量)正反馈作用 孕激素+雌激素 负反馈作用
E P
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 十肽化合物 脉冲式分泌 脉冲间隔60-90分钟 作用:调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催乳素抑制因子PIF:抑制下丘脑PRL分泌
长反馈 短反馈 超短反馈 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刺激GnRH分秘 5-羟色胺、内啡肽抑制GnRH分泌
上述改变在阴道上段最明显,作阴道脱落细胞检查,间接 了解雌H水平,取材部位,阴道上段侧壁。 P→阴道细胞脱落 E→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乳酸↑,使阴道分泌物 保持一致酸度,PH 4-4.5 可防止致病菌的繁殖,称阴道自净 作用。
宫颈粘膜的周期形变化 雌激素(E): 粘液量↑,稀薄,透明,拉丝度大, 排卵前达高峰10cm,典型羊齿状结晶,有利精子穿 过。 孕激素(P):黏液量↓,粘稠,混浊,结晶消失, 出现椭圆体,不利于精子穿过。
性成熟期: 自18岁左右开始, 历时约30年。 生育功能旺盛 分泌性激素 月经规律
绝经过渡期: 自开始出现绝经趋势到最后一次月经, 40岁开始,短至1-2年, 长至10-20年
围绝经期: 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 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阵发性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不安, 抑郁或烦躁,失眠,血脂↑,高血压病率 ↑等
阴唇发育 丰满、色素沉积 粘液量↑,稀薄,拉丝状 有利于精子穿过
粘液量↓,变粘稠,宫口闭合 形成粘液栓,不利于精子穿过 抑制子宫肌的收缩,肌肉松弛降 低对催产素、PG敏感(保护孕卵) 转变成分泌期 上皮C分泌↓ 收缩振幅↓,受精卵→宫腔
宫体
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血 运↑提高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内膜增生,增殖期 上皮C分泌↑,促卵管发育 加强卵管收缩的振幅↑
绝经后期: 60岁以后进入老年期, 此期E激素水平↓ 生殖器官萎缩,
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骨折,血脂↑, 高血压病率↑等,平均寿命78岁(我国)
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月经(menstruation) 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月经期和月经量 月经伴发症状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卵泡期 黄体期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 月经周期的影响
甲状腺 甲状腺素T4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甲状腺功能↓—月经失调,临床表现:月经 过少、稀发、甚至闭经,不孕、自然流产、 胎儿畸形等; 甲状腺功能↑—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临床表 现:月经过多、过频、功血 甲状腺功能↑↑—月经稀发、月经减少、甚 至闭经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 生理特点
胎儿期 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 开始分化,性染色体决定 胎儿性别
新生儿期 出生后4周内 为新生儿期
儿童期 出生4周~12岁左右, 8岁起开始出现 女性性征
青春期 10~19岁,自月经初潮到生殖器官逐渐发 育成熟: 体格发育 生殖器官发育 第二性征发育 月经来潮
五、月经血的特征
主要特征:不凝固,但偶而有小凝块,特 别是出血量较多时 月经血组成:由血液、内膜碎片、宫颈粘 液和阴道脱落细胞组成,呈暗红色 经血不凝机制:子宫内膜中含有大量的纤溶 酶,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 ,还有其它活性 酶能破坏许多凝血因子
六、月经伴发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 盆腔瘀血 膀胱剌激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
3.雄激素:
主要来自肾上腺皮质,少量来自卵巢,卵巢产生 的雄激素主要雄烯二酮,睾酮。 刺激体毛生长,促进蛋白合成,骨髓造血, 性欲有关,与雌激素拮抗作用(更年期月经过多, 加少量雄激素) 如果雄激素过高可以引起月经紊乱,多毛,男性 化体征。
第四第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 周期性变化
一、月经 (menstruation)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子宫内膜周期 性脱落及出血。 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是卵巢周期性变化和子宫内膜周 期性变化的结果
二、初潮
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 13-15岁 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质等有 关
三、月经周期
()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 显,腺上皮细胞下出现糖原颗粒,称核下空 ↓ 泡 分泌中期(20-23)内膜更厚呈锯次状锯齿状、 上皮细胞顶端破裂 、糖原排入腺腔内称顶 奖分泌,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 脉增生、卷曲
分泌晚期(24-28)内膜增厚呈海绵状,腺体 开口宫腔、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 松、水肿,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螺旋小动脉更长更弯曲、管腔扩大 月经期(1-4)雌、孕激素水平↓前列腺素水 平↑子宫收缩--螺旋小动脉痉挛--内膜血流 减少--内膜缺血、变性、坏死--螺旋小动脉 破裂--内膜底部血肿形成--内膜坏死脱落
3.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后7-8日(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 体功能达最高峰,直径1-2cm 排出的卵子未受精,约在排卵后9-10日 退化,黄体功能约14日左右,最后形成白 体
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甾体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雄激素 甾体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属类固醇激素, 化学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环,21个碳原子 →孕激素,19个碳原子→雄激素,18个碳 原子→雌激素 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内膜 卵管
卵 巢 乳 房 中 枢 代 谢
促进早期卵泡发育产生更 多FSH、LH受体 乳腺管细胞增生 乳腺腺泡发育
乳腺细胞增生,乳腺小叶增生
卵泡中期正反馈 黄体期负反馈 水钠猪留 高密度脂蛋白合成↑ 低密度脂蛋白合成↓胆固醇↓ 防止血管硬化 促进骨钙沉着,骨骺愈合
BBC
负反馈 水钠排泄
↑0.3~0.5°C 双向型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 功能层,2/3 受激素影响 基底层,1/3 不受激素影响 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增生期: 增生早期 (5-7) 内膜薄、腺上皮细胞立方型、间质致密、 小动脉直、壁薄
增生中期 (8-10) 内膜稍增厚、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呈柱 状、有分裂象、间质明显、腺体增多、增 长、呈弯曲状 增生晚期(11-14) 内膜增厚3-5mm、腺体增多更长、弯曲状、 腺上皮增长、细胞高住状、间质水肿星状、 小动脉略弯曲、管腔增大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E)
形态变化
功能变化
纤毛细胞生长、非纤毛细胞分泌↑ 体积增大
提供营养物质
雌激素:促进输卵管发育及输卵管肌层节 律性收缩。 孕激素:增加输卵管的收缩速度,减少输 卵管的收缩频率。 雌、孕激素协同保证受精卵在输卵管内正 常运行。
第五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 GNRH 垂体 FSH LH 卵巢 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
第三节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卵巢功能
生殖功能(产生卵子)
内分泌功能(分泌女性激素)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人类卵巢中卵泡的发育始于胚胎时期 新生儿出生时卵巢大约有15-50万个卵 泡 妇女一生中大约产生300-400个成熟卵 子 卵泡闭锁(atretic follicle)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天的 间隔时间为月经周期,月经的 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 28-30天 每人有自己的周期
四、月经期和月经量
月经期为月经持续的时间,一般 为2-7天 月经量即为月经期的流血量。一 般每次月经量为30-50ml,不超过 100ml 月经量采用月经垫、同位素、血 红蛋白计量
2 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 排卵前 雌激素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酸 性粘多糖(AMPS) 子宫内膜粘胶性增强 对子宫内膜和血管壁起支架作用 排卵后 孕激素 抑制SAMP生成和聚合 子 宫内膜粘稠的基质↓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营养物质交换 孕卵着床和发育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阴道黏膜的周期性变化 排卵前 雌激素 阴道上皮底层细胞增生 中层细胞 表层细胞 角化 细胞内糖原↑ 阴道杆菌 乳酸↑ 阴道PH↓ 酸性环境 排卵后 孕激素 表层细胞脱落 中底层细 胞
孕激素:在月经周期仅形成一个高峰 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达最高峰 雄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少量来源于 卵巢
卵巢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 孕激素 生理作用(表) 雄激素
雌激素
阴道
外阴 宫颈
孕激素
轻度增生,细胞上皮细胞脱落加 快
鳞状上皮C增生,角化,粘 膜增厚,糖原含量↑,PH↓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始基卵泡 窦前卵泡 窦状卵泡 排卵前卵泡:卵泡外膜、卵泡内膜、 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 放射冠
( 1 )始基卵泡
(primitive follicle)
由一个卵母 细胞及其周 围的单层梭 形颗粒细胞 层组成 是未发育的 卵泡。
( 2 )窦前卵泡
窦前卵泡为初级卵母细胞 卵母细胞增大 外周出现透明带 颗粒细胞变为柱状、并增生成复层 颗粒细胞外围的间质细胞形成内泡膜细胞和 外泡膜细胞 颗粒细胞上出现FSH、E2、T受体
排卵前卵泡为成熟卵泡 卵泡液急骤增加 卵泡腔增大 卵泡体积增大、直径达15mm~20mm 从外到内的结构是卵泡外膜、卵泡内膜、 颗粒细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
(4)成熟卵泡
生长卵泡发育成熟
2.排卵
排卵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卵泡成熟→雌激素↑→下丘脑(GnRH) ↑→ 垂体(LH/FSH)↑→LH/FSH+孕酮→排卵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 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孕激素(极微 量) 雄激素过多,抑制GnRH,对抗雌激素, 抑制卵巢功能,闭经,男性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