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语汉英翻译综述
摘要:公示语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国际化水平。
我国公示语翻
译研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
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问题。
本文基于对公示语翻译发展的回顾,梳理了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成果,
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
一、引言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外语使
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担当。
其中,公共服务领域对外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公示语翻译为代表的对外传播翻译活动正是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响应国家外语
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国文
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郝日虹,2014)
二、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一词首次出现在北竹、单爱民的《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
英翻译》一文中。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使用标志语、标识语、公共标识、标示语、标记语等。
赵小沛(2003)的《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中正式使用了
“公示语”概念。
我国公示语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上世纪末,公示语的定义依旧
比较模糊。
2006年5月,在城市导向与图形符号国际研讨会上, BarryGray给予
公示语不同的定义: Signs are anything from a smiplest way finding or information-marker.to the technically sophisticated communication of a message。
丁衡祁(2006)
认为“公示语是在公共场合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它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提示语等”。
罗选民、黎土旺(2006)认为“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
所展示的文字,包括路标、广告、商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社会宣传、告示等”。
另两位专家戴宗显、吕和发(2005)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公示语——公开和
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
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这一定义综合了前面几个定义,也得到绝大多数研究
者的认可。
三、公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公示语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广大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早在1998年,何自然教授就已经开始致力于公示语翻译方面的研究,并发
表了《社会语用建设论文集》。
同年,倪传斌和刘治在《上海科技翻译》上发表
了《标记语的应以原则及实力分析》一文,作者认为标记语翻译应遵循“简洁、明了、语气得当,规范化和适度诙谐”的原则,并采用例证的研究方法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文并未引起广大专家学者足够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公示语翻译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研究中心的贡献。
200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通“公示语翻译研究在线”网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公示语
研究语料库。
2005年9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
2007年王颖、吕和发编写了《公示语汉英翻译》一书,该书将理论与实践
密切结合,为读者提供了详尽、得当的参考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翻译实例,应用价
值十分广泛。
在对公示语英译实例进行调查,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修改建议方面,
林登萍(2014)在吕和发教授的公示语可分为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
四大类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宣传性和广告性公示语。
王树槐(2012)对武汉市
地铁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地铁公示语翻译应遵从以下原则:
遵从习惯、简洁醒、译名从实、因况省译、通俗易懂、足够清晰和委婉礼貌原则。
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公示语英译,罗选民、黎土旺(2006)用奥斯汀的“言语行
为理论”来指导公示语英译。
陈淑莹(2006)从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
方面的失误阐述了英译标记语的语用失误现象,强调标记语翻译应注重语用语言
等效和社会社交语用等效。
有些学者侧重对某一城市进行公示语英译应用的研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
相对应的翻译对策或建议。
戴宗显、吕和发(2005)以201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
伦敦为例,全方位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供国内公示语翻译借鉴。
牛新生(2007)以宁波公示语为例,进行性了大量的错例分析,探讨了公示语应以的方法,提出
了借译、仿译和创译的新主张。
除此之外,2011年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牵头,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公共
服务领域外文译写专家委员会,我国首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系
列标准与2017年6月发行,并与2017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进入21世纪,我国公示语汉英翻译在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社会语
用研究少之又少,只有零星的几篇论文,且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这就使得公示
语汉英翻译的社会语用分析留有空白。
其次,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公示语做系统研究,很少有人将公示语细化,比如交通运输、商业金融、餐饮住宿等,因此这样
的研究难以为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提供系统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淑莹(2006)。
标识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
117-120。
[2]戴宗显、吕和发(2005)。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中国翻译,6:38-42。
[3]何自然(1998)。
社会语用建设科论文集,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郝日红(2014)。
重视公示语翻译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1-2。
[5]贺学耘(2006)。
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3:5-59。
[6]林登萍(2014)。
浅析我国公示语翻译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第33,8:128-129。
[7]罗选民、黎土旺(2006)。
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4:66-69。
[8]吕和发(2004)。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为例,中国科技翻译,1:38-42。
[9]倪传斌、刘治(1998)。
标记语的英译原则及实例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
18-20。
[10]牛新生(2007)。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中国翻译,2:62-67。
[11]王树槐(2012)。
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上海翻译,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