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待传统文化教育亦是如此。
收 稿 日期 :0 0—1 0 21 2 7 作者简介 : 兰 卉(96 ) 17 一 ,女 , 龙 江 哈 尔 滨人 ,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讲 师 , 士 , 究 方 向 : 黑 哈 硕 研 日本 文 化 、 日语 教 育 。
当观众的, 只有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同学参加比赛。
第 9卷 第 1期
21 0 1年 1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nl fSuh et giutrl nvr t( oi cec dtn ora o o tw s A r l a U i sy Sca S i eE io ) c u ei l n i
Vo. No 】 1 9. .
下 , 然 在 学 校 教 育 中 占有 非 常 重 要 的位 置 。 文 中通 过 对 口本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特 点 的 分 析 , 图 对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有 所 启 示 及 依 试
借鉴 。
关键 词 : 日本 ; 统 文 化 ; 育 ; 传 教 启示
中 图分 类 号 : 6 H3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3 9 2 1 ) 1 1 1— 2 1 7 5 7 (0 1 O —07 0
史文化渊源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在组
一
、
重视实践 教学活 动 , 将传 统 文化 融人 织各种活动时, 一般都要求全员参加 , 因此, 日本人从小就在
自觉或者不 自 觉中形成了集体意识。虽然集体主义有容易
扼杀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缺点,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 日 本的集体
主义非常重视人本主义, 它重视每一个集团成员的作用和权
育界非常重视实践和课本的结合, 同时也很重视学生与所在 地区的互动。为了将 日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更好地保 留和 传承下去, 本教育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对传统文化 日
教育的力度 ,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参 考 文 献
让地 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因此, 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经 验, 把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分化和整理出来 , 根据不同地区、
化教育的表面的东西。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引导青
推进 日 本的传统文化教育 , 首先离不开地方的支持, 为 了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 日 本道德教育界主张通过让青少年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 从
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品德。因此, 本教 日
少年切实感受本民族和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还要在 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使民族文化和地区文 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师上课教授的内容由于所在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设计课程的 方式也有所差异, 这都是希望青少年立足于本地文化, 今后 能为地区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 文部省从 18 94年开始, 组织部分地方开展德育乡土教材的 实验研究, 编辑出版了《 道德教育的乡土资料》 一书作为教材 使用。其内容包括:1在乡土出生、 () 成长的对社会发展有贡 献的人物传记、 轶事等;2 对提高本乡土的文化 、 () 生活、 福利 而忘我劳动的先进事迹;3 在 乡土中流传着的传记和民间 () 故事;4 通过描写乡土美好的景物、 () 文化、 习惯等, 表现对 乡 土的赞美和热爱 。E t 本道德教育对乡土文化的重视, 实际 上也是对各种不同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 借助于生活在不同 地区的青少年将地区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文化的模式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模式, 日本文化模式决定 其道德教育的模式具有学习型 、 吸收型和改造型的特点 。 应该说, 日本对待传统文化教育有其独到之处, 值得我国教
育界学习和借鉴。
二、 传统 的集体主义 与人本 主义并重
日 本是一个典型的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 这同1 的历 3 本
德教育缺乏对个体足够的尊重, 只是一味地强调个人服从集
有时甚至将集体 的利益绝对化, 无视个体的正 当利益。 影响, 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分数和理论知识, 忽视对学生道 体, 在我国某些学校的运动会上, 大部分学生是坐在下面 德情感的培养 ; 在教学方法上 , 强调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学生 例如,
7 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 hp/xg t W .n t : bj. Io t / x SI
21年 1 01 月
少年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 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
三、 传统 文化 教 育 重视 对 乡土 文 化 的发 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所以这就要求
[ ] 筑波大学附属驹场 中 ・ 2 高等学 校.水 田学召 纶合学
召[ B O ] ( 03— 7—1 ) 2 1 E / L .20 0 4 [ 0 0—0 3—1 ] t :/ 4 ht / p
W W met g. j/ — m n/ hua huh/i i W. x. o p a e u so gi osi r / / je
不同民族的特点, 通过道德课, 让青少年更多地接触本土和 [ ] 王丽荣 . 1 当代 中 日道德教 育 比较研 究 [ . M] 广州 : 广东 人民出版社 , 0 :3 . 2 722 0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传统文化这一纽带, 将青少年和所 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 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过度地沉湎于历史, 缺乏对 当代和身边的传统文化的关注。很多学校简单地把传统文 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 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 历史教育” , 传统并不是意味着身边不再发生, 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偏重于 对古代人物、 故事的讲解或者诗词的背诵 , 脱离现实生活, 自
渐进的过程。 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时, 应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
点, 将身边的事情与传统文化相联系, 而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历 史, 这样才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 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最后, 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
民族和文化精神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把 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 具体的民问文化方面, 甚至只是拘泥于某种形式 , 并不重视
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的民族精 } = _ {
神。比如, 许多小学组织学生在孔庙上课 , 让孩子穿上古代
的衣服, 人手一本《 论语》在电视台的镜头下大声朗诵。如 ,
果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仅仅拘泥于背诵或者朗读《 论语》 而缺 , 乏对古代文化深层次的发掘的话 , 那么学到的也只是传统文
取长补短, 以达到平衡的状传统文化教育与 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相比还有
许多不足之处。首先, 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是 由国家统一制定 的, 很难体现出地方的特色文化, 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幅员辽
阔的国家, 统一编写的教科书也很难面面俱到, 所以就容易 出现青少年对所在地区文化的不了解, 产生生疏感, 这很难
生 活
日本教育界非常重视授课方式, 日本文部省在关于中小 学课堂的指导方向中强调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 希望学生通 过实践体验活动, 能够增强对所在地区和社会的了解 , 体会
利, 也对每一位成员都一视同仁。例如 , 日 在 本的小学举行
的运动会中, 通过抽签将所有人分为红白两个小组, 没有个 劳动的价值、 传统文化的魅力 , 并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 人和个人的比赛项 目, 也没有年级的高低和性别之分。高年 观。例如 , 在筑波大学附属驹场中学所公布的体验水稻耕种 级的学生要带领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各种项 目, 比赛完全 活动 目 标中, 将目标分为三点 : 一是通过稻田的耕种活动, 了 解日 本传统的饮食文化 ; 二是通过耕种水稻, 认识集体协作 的重要性 ; 三是要将学生水稻耕种的体验与教科书的内容紧
密联系 。 学生在活动后提交的报告有:大米和 日 《 本文化》
不计个人成绩 , 往往采用接力或其它的团体方式进行。
日 本教育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 每一个个体都要受到尊
重, 日 在 本的小学, 既没有班干部的选举 , 也没有三好学生的
《 本米的现状》 关于2 世纪的环境保护和食品供给》 关 日 《 1 《 于水稻耕种农药的安全性》 报告 的选材涉及广泛, 等, 从文 化、 、 历史 科技到社会问题等方方面面。一次的体验学习就 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知识 , 并由此带来的深刻的体会是课堂 教学达不到的。由此可见, 日本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是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并且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传 统道德观念 , 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反观我国的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 , 由于受到学历社会的
四、 结论
从 2 世纪8 年代开始, 本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0 0 日
化的关系问题上 , 始终能做到以本国的传统文化为主导, 吸 收、 消化和兼容外来文化。一方面, 对待外来文化并不是简 单地加以否定和排斥, 而是汲取外来文化 的精华和优 良之 处, 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另一方面, 对待本国的传统文 化也不是简单地肯定和保护, 而是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中的 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范围之内, 使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
奖励。可以说, 人人都是班干部 , 个个都是好孩子。在 日本 的小学, 所有班级的职位不是权利的象征, 而是纯服务性质
的, 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权要求另一个孩子做什么, 每一个孩
子也都要为自己所担任的职务负责。 我国的学校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 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在道德教育的理念上却存在一 些偏差。特别是在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的问题上, 我国的道
责 任编辑 : 周仁 惠
展和继承
道德课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主战场, 本《 在日 中小学 道德学习指导要领》 也显现出 中,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I。 生
日 本道德教育界的人士认为,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 身边事做起, 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中, 所以, 本的道德教 日 育非常注重青少年所在区域的特点, 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 和发展与道德课紧密相连, 然后由小到大, 由浅人深, 逐渐让 青少年的关注点从地方转向国家, 再放眼世界 , 是一个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