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hapter 7 宗教哲学

Chapter 7 宗教哲学

Chapter 7奥林匹斯山,摩利亚山,及其他圣地(宗教哲学)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有神论●西方传统论证上帝存在最具说服力的论证源于中世纪晚期。

“迷醉上帝的时代”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1033-1109)●安氏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并不是针对无神论者提出,而是针对上帝本身提出的!●我绝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理解。

因此我相信:“除非我相信了,否则我决不会理解”。

安瑟尔谟的证明从一个愚人开始,这个愚人“发自内心地说,上帝并不存在”,但是,安瑟尔谟却认为,(即使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1、设想出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是可能的。

(“无与伦比的伟大”,安瑟尔谟的意思不是“最大的”而是“最完满的”)●2、如果“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只存在于心中,那么它还不是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

(因为总可以设想出一个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即,一个即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心外的“不可设想的无比伦比的伟大的东西”)●3、因此,要想设想出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就得要求这个东西在逻辑上必然真实存在。

●4、这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就是我们称为上帝的存在物。

●在安瑟尔谟提出这个观点之后约500年,笛卡尔把他的论证转换成了一些简单的表述:●1、根据定义,上帝是绝对完满的存在。

●2、存在比不存在要完满些。

●3、因此,对上帝的设想(即对绝对完满的存在物的设想)就必定把上帝设想为是存在的。

(因为不把上帝设想为是存在的,就是自动取消了这个设想。

)●4、因此,认为“上帝不存在”自相矛盾。

●5、“上帝存在”必然为真。

●看上去很美妙的论证,但似乎总有一些问题。

●问题:● 1、从纯粹的定义(先天的结论)转变为关于事实的表述(后天的结论)有些不合逻辑。

● 2、“存在真的比不存在还要更完满些吗?”●本体论证明拥有长期而多变的历史。

许多哲学家认为康德在18世纪终结了它(通过表明这个论证的缺陷不在于逻辑而在于语法),但是即使在今天,这个证明仍有其捍卫者。

宇宙论证明●之所以称之为宇宙论证明,是因为该论证的第一前提引用了世界上的一些可见事实。

因此,第一前提是后天的。

这个论证最著名的是由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提出。

●阿奎那“动力因”明显借自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他的论证可以归结为:● 1 可见世界中的每一事件都是由之前的事件引起的。

● 2 要么(a)原因序列是无穷的,要么(B)原因序列可以追溯到第一原因,而第一原因是没有原因的。

● 3 但是,原因序列不可能是无穷的。

● 4.因此,可见世界之外存在着第一个原因:上帝。

大卫.休谟对宇宙论的批判●大卫休谟对阿奎那的反驳●不少哲学家对阿奎那第一、第三个前提进行了质疑,并对结论提出质疑。

●休谟以其对“因果关系”观念的批判最为著名。

●休谟断言,我们根本没有充分的理由宣称我们了解第一个前提。

这是因为,每一事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个说法得不到先天证明。

而且也没有哪组观察可以证明这个说法是后天的。

●休谟也认为第三个前提为假。

无限的原因序列为什么不可能存在呢?他认为在“原因序列”这个概念中,没有什么东西需要什么开端。

●尽管想象在时间中能回溯得很远,就像数学中可能存在无穷数一样,但是不论你想象何种事物,你都可以想象在它之前还有一个更早一些的事件。

因此“无穷的原因序列”这个概念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矛盾。

目的论证明●阿奎那:《神学大全》幻灯片23●神学家或上帝的信徒时常会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人的心脏以刚好能维持人生命的压力把血液输送给人体各个部分;行星以数学式的绝对精确性在轨道上运行;每个行星与周围的环境都处于近乎完美的和谐之中。

●总之,宇宙是一个极为精妙复杂、和谐平衡的系统,我们只能按照某个富有智慧的创造者的目的或意图来对它做出解释。

这个智慧的创造者就是上帝。

达尔文与休谟对目的论的批判●达尔文的批判可以简单表述如下:“设计”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任何被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由某人设计的,但是每个显示出规则的东西并非都是被设计出来的。

●自然然中遍布各种规则,它们都可以用自然主义的术语来解释。

●在《自然宗教对话录》中,休谟至少提出了两种反对目的论证明的论证。

●首先,我们说某物是被谁创造或设计的,这是基于一种经验主义的说法。

比如,钟表由钟表师完成,我们之所以能从表的存在推断钟表师的存在,是因为我们见过钟表师制造钟表。

●世界与创世者之间的传说中的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经验性的,因此这个类比并不成立。

●对于“设计”与“规则”的批判(大卫.休谟)●休谟暗示,规则存在于观者的眼中,人类心灵把规则赋予混乱的自然,然后推断出一个神圣规则制定者来解释这种规则。

●达尔文只是质疑“自然界中的设计”这一观念,却从未怀疑过是否存在规则。

而休谟是对“规则”观念提出质疑。

无神论●我们已经看到,每一种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都有疑问,但与试图论证上帝不存在的证明相比,前者的疑问也许还是太多。

●论证上帝不存在即是论证无神论。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无神论的论证(这些争论持续了数百年,还将继续争论下去……)● 1 上帝的全知与他赋予其创造物的自由是不相符的。

(如果上帝全知,那么他知晓未来,如果上帝知道人们未来会做什么,那么人们必定会做上帝知道其将会做的事(否则上帝就错了)。

如果上帝不知道人们将会做什么事,那他就不是全知的。

)● 2 上帝被说成是全能的,但任何东西都不能被说成是全能的,因为全能这个观念是矛盾的。

(上帝能创造一块大到他无法搬动的石头吗?)● 3 上帝的全善与他创造出来的恶魔以及永世的惩罚是不相符的。

(如果上帝是全善的,他又怎能放任撒旦去诱惑人这样的柔弱生物,然后用永世的惩罚来惩处那些抵挡不住恶魔的可怜人呢,哪怕他们只是片刻地抵挡不住?)● 4 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及全在与世上出现的灾难是矛盾的。

(如果这些灾难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宇宙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

如果上帝在创造过程中无法阻止这些灾难的出现,那么他就不是全能的。

如果上帝不能预见灾难,他即不是全知。

如果上帝有意创造灾难,他就不是全善的。

)费尔巴哈:“人的宗教”●《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费氏试图表明,宗教信仰是人对其潜能辨别不清而导致的后果,这种辨别不清及由此产生的信仰使人的问题不能得到任何真正的解决。

●人类从根本上讲是善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有一些合理的愿望。

这些愿望从人类开始出现时就表现出来,那就是希望在他人那里实现爱、真理、幸福、智慧、纯洁和力量。

每个人类群体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渴望实现和表达这些价值。

●但是生活对人类来说都充满艰辛,这些理想很少能够实现。

是宗教,以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形式,使这些理想重新回到现实中,并将人类完全给压倒了。

●在上帝与撒旦及天使的一次对话中,上帝向他们指出他的仆人约伯,称赞约伯是一个完美、正直的人。

撒旦反驳说,约伯之所以完美,是因为上帝保护他,赐福他。

如果上帝允许灾祸降临到他头上,撒旦保证约伯将诅咒上帝。

为证明撒旦说错了,上帝将约伯交给了撒旦。

(“好吧,你可以任意摆布他所有的一切,只是不许加害他”《约伯记》●第一天:一个奴隶跑来告诉约伯,他所有的牛和驴都被偷走了,所有的牧工都被杀了。

话音未落,第二个奴隶告诉他,雷电从天而降,烧死了所有的羊和牧羊人。

第三个奴隶再告诉他,迦勒底人偷了他所有的骆驼,杀死了放牧者。

约伯一片震惊,这时又一个奴隶跑来说,大风吹倒了他长子的房子,他十个儿女都被压死了。

●约伯极为悲痛,第二的折磨是约伯醒来发现自己从头到脚都生满了毒疮,约伯的妻从看到痛苦的约伯对他说:“诅咒上帝然后去死”。

●尽管约伯没有诅咒上帝,但是他却诅咒了自己的生日,并痛苦地说他无法理解上帝的作法,他对上帝说:“告诉我你究竟为什么与我作对”,“你明明知道我是清白无辜的”。

●此时,上帝从旋风中回答,他提出一系列恐吓性的问题:“你是谁?竟敢用无知的言语歪曲我的旨意?”“我为大地奠定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难道你的力量同上帝一样强?”“难道你能像我一样用雷声说话?”●最后约伯明白,人不能质疑上帝的作法,对上帝而言,力量就是权力。

理解到这一点后,约伯重新得到他失去的一切。

约伯的故事暗示说,人必须屈从于强加给他的苦难,永不质疑或反抗造成这种苦难的体制。

●费氏认为,事实上,人类社会最终是可以实现爱、真理、美、幸福、智慧、纯洁等理想的,这都是合情合理的愿望。

尽管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他认为挡在通过这种理想的人类世界之路上的唯一障碍就是宗教。

●费尔巴哈从三个角度批判了基督教●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质,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上帝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本质幻想出来的;人对上帝的崇拜,实际上是对人的本质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指出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依赖感和利己主义。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回应●马克思早年曾一度宣称哲学思考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穿过这条燃烧的小溪”,但他很快就开始反对他的导师,因为费是一位隐性的唯心主义者。

●马克思认为,费氏正确认识到宗教是一种异化形式,但却错误地认为批判宗教就能解决异化问题。

●马克思声称,宗教不是疾病的原因而只是症状而已。

这种疾病就是世界的社会结构。

弗洛依德:对宗教的精神分析●弗洛依德认为,人类心理直到最终成型的时候,一直保留着之前所有的阶段。

●对人类来说,最初阶段的心理和最后阶段的心理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早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被埋没,甚至被压制在无意识当中。

从意识的角度看,早期阶段的结构及内容似乎已被永远遗忘,但实际上,它们是在场的,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们还成了行为动机。

●作为婴儿—以为“全能”——脆弱与依赖性●作为成人,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像一个妄想症的人。

每个人都通过建立一个希望来纠正他所不能容忍的那部分现实,并把这种妄想纳入现实。

相当多的人想象通过以幻想再造现实,来获得稳定的幸福、预防痛苦。

这种做法是很普通的,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人类的宗教应该属于这类群众性的幻想。

故此,宗教是一种幻觉宗教神秘主义●宗教信仰有时建立在某种不同寻常的个人体验基础上。

这些体验可以作为仅持续几秒钟的事件被体验到(我们都会在眨眼之间迅速地改变《新约.哥林多前书》),或者可以作为持续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的事件被体验到。

●比如圣保罗。

(从迫害基督徒转变为圣保罗):在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扫罗突然看到眩目的光芒,把他打下马来,然后听到耶稣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要迫害我?”●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他骑马与军队一起穿越阿尔卑斯山。

他仰望天空,看到云彩盘旋成十字标志并拼出了“以此标志去征服”的字样。

●这些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类体验中,或体验后,人们会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万物皆变了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