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曲身段趟马,教案

戏曲身段趟马,教案

篇一:戏曲欣赏教案提纲[1]戏曲欣赏教案提纲第一课戏曲综合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

中国戏曲到十二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形态。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经过八百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发展,现在,在全国各地有三百多个剧种在演出,古今剧目,数以万计,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戏曲”,专指“宋杂剧”国学大师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戏曲”古代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勾栏瓦肆唐玄宗“梨园”角色行当生、旦、净、丑生:男性角色1、老生(须生)2、小生3、武生(a长靠武生b短打武生)旦:女性角色1、正旦(青衣)2、花旦3、老旦4、武旦(a刀马旦b武旦)5、彩旦(丑旦、丑婆子)净(花脸):男性角色1、大花脸(正净、大面)2、二花脸(副净、二面架子花脸)3、武二花(武净、摔打花脸)4、油花脸(毛净)丑(小花脸):无丑不成戏1、文丑(a袍带丑b方巾丑c毡帽丑d巾子丑e彩旦)2、武丑(开口跳)戏曲语言常用手法:自报家门(引子、定场诗、坐场白)、跑龙套、亮相、起霸、打背弓、耍下场、抄过场、趟马、走边、对子、档子、抬轿、跑圆场等基本技巧:腰腿功、毯子功、把子功、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帽翅功、甩发功等;特殊技巧: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吹火、打出手、椅子功、耍大旗、耍帽翅、耍素珠、走矮子等第二课京剧(1)“生、旦、净、丑、杂、武、流”七行,明代服饰为基础。

工老生谭鑫培、工旦角王瑶卿,老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周信芳、高庆全、李少春、谭富英等;旦行: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张君秋、言慧珠、童芷苓、关肃霜等;净行: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袁世海等;小生:程继光、余振飞、叶盛兰;武生: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丑行:王长林、肖长华、叶盛章等;老旦:李多奎、龚云甫等。

“梅兰芳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

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

老生演员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

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

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

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

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

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

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

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

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江派。

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

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

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四喜班是嘉庆初年才进京,以昆腔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和春班是庄亲王府召集徽班艺人组成的,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春台班以徽调的三小戏为主。

四大徽班班社又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三庆擅长演出故事曲折的大轴子戏;四喜擅长演唱曲子;和春擅长武把子,其技艺令人叫绝;春台则是孩子演员的出色。

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京剧艺术发展的最突出成就,是京剧表演流派的繁荣和京剧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

昆剧——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昆剧昆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它的原名叫“昆山腔”,简称“昆腔”,元末明初,作为南曲声腔的一个流派,在江苏昆山一带产生,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我国唯一入选的剧种。

“昆山腔”,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江苏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加以改革,整合昆腔曲唱的规范,形成了昆曲曲唱体系。

经过改造后的昆山腔流利清远,柔媚细腻,被称为“水磨腔”。

所谓水磨调,是说音调极其细腻柔婉。

江南人磨米粉,加水磨出来的最细腻滑润,所以用“水磨”来称呼其因经过各种处理而变得细腻柔婉的曲调。

完成昆山腔的又一重大革新,将昆山腔推上戏曲舞台,成为戏剧,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以及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

昆山腔在剧曲中的首次运用,引起了轰动,并很快压倒了其它一切声腔,一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戏曲,并流传南北各地,这就是昆剧。

艺术特点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的念白: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昆剧的舞台美术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戏曲角色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牡丹亭》: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有“曲仙”之称。

明代传奇中罕见的长剧,共55出。

披着浪漫主义外衣的现实主义作品;杜甫后裔杜宝之女杜丽娘、柳宗元28代孙柳春卿即柳梦梅、春香、陈最良、黄梅戏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男腔为宫调式(1--5定弦),女腔为徽调式(5--2定弦)。

(2)花腔: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

如《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

(3)仙腔、阴司腔: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

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

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

豫剧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

篇二: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秦腔》教案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秦腔》教案一、概述·高中一年级·湘版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梨园百花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秦腔的基本知识,能够总结秦腔的艺术特点;2、认知目标:学生能体会秦腔的艺术魅力,并了解秦腔中净角和丑角的行当特点3、情感目标:通过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音乐课堂期待,有兴趣,但对于本单元的传统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基本的了解,根本不感兴趣,因此连最基本的常识都知之甚少。

但通过上节课对京剧的学习,学生对京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节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陕西地图交代关中地区的位置陕北---陕南---关中三地划分关中地区有陕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西安,西安是13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欣赏歌曲《秦娃》,了解关中地区风土人情,引出秦腔视频中表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风貌简介陕西八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一道菜,不座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碗盆难分开,唱戏吼起来。

引出秦腔。

二、新课教学1、秦腔的由来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秦腔的历史秦腔“形成于秦朝,精进于汉朝,昌明于唐朝,完整于元朝,成熟于明朝,广播于清朝,几经衍变,蔚为大观”。

3、秦腔的剧本秦腔是中国所有戏曲品种中剧本保留的最完整的一个剧种4、秦腔的艺术特点:通俗性,夸张性①表演技艺看视频,了解秦腔表演技艺中的繁多种类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顶灯、咬牙、转椅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