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建筑设计指南1.1 总则 (1)1.2 术语 (3)1.3 技术体系 (4)1.4 标准户型设计 (6)1.5 模块设计 (16)1.6 构配件安装构造 (21)1.7 全装修设计 (26)1.8 立面设计 (30)1.9 BIM辅助设计 (32)第2章结构设计指南2.1 体系概述 (40)2.2 参照标准 (42)2.3 参照图集 (43)2.4 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及计算要求 (43)2.5 施工图表达深度 (52)2.6 典型构件设计及样图 (55)2.7 专利技术 (59)第3章机电设计指南3.1 总则 (66)3.2 机电适宜技术 (66)3.3 管井及布线技术 (75)3.4 预留预埋技术 (93)3.5 厨房集成技术 (106)3.6 卫生间集成技术 (112)3.7 机电设计配合与协同 (116)第 4 章结构深化指南4.1 总则 (118)4.2 模型族文件介绍 (118)4.3 预制构件模型的创建与修改 (120)4.4 模型规范 (121)4.5 预制构件模型的深化设计 (122)4.6 模型检查 (124)4.7 图纸与构件清单 (124)4.8 图纸交付 (126)第5章构件制作指南5.1 总则 (128)5.2 术语 (128)5.3 基本规定 (128)5.4 材料 (129)5.5 预制构件制作 (133)5.6 堆放与运输 (145)5.7 质量验收 (147)第6章住宅施工安装指南6.1 总则 (151)6.2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介绍 (151)6.3 材料检验 (151)6.4 预制构件的运输及现场存放 (157)6.5 安装机具及设备 (159)6.6 预制构件安装工艺 (161)6.7 质量验收标准 (176)6.8 安全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 (186)附录A 引用标准名录 (188)附录B GRC预制构件生产技术指南 (189)附录C RFID技术应用指南 (197)第1章建筑设计指南1.1 总则1.1.1 概述本《指南》从建筑设计、设备、全装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角度,系统地研究新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探讨其建筑原型设计关键技术、构配件的优化定型及细部节点安装构造、研究设备系统集成技术、与预制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全装修体系成套设计施工技术、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三维信息化设计方法和集成应用示范,解决预制装配式建筑应用的主要技术难题。
1.1.2 方案设计1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主要特征是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住宅质量,降低住宅生产和使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2 影响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技术工艺、管理水平、规模产能、生产运输、建设周期、环境税收等等,其中预制率和标准化率是决定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实施的关键性指标。
3 提高预制构件及其连接构件的标准化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技术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和周期,提高生产、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4 与传统的项目的实施流程相比,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实施途径更加精细化,需要业主方、设计方、生产方、施工方和装修方精心配合,协同工作。
在方案设计阶段之前应增加前期技术策划环节,在施工图通过外审之后,尚需完成构件加工图深化设计,以满足构配件生产加工要求。
具体流程详见图3装配式住宅设计流程图。
5 在装配式剪力墙住宅设计中,前期技术策划对项目的实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师应该在充分了解项目定位、建设规模、成本限额、效率目标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预制化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预制构件的标准化率,与业主方共同确定技术实施方案,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1.1.3 总图设计1 在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规划设计中,在满足常规的采光、通风、间距、退线等规划要求情况下,应优先采用标准化模块单元平面进行规划组合。
2 由于预制构件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运至塔吊所覆盖的区域内进行吊装,因此在总平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运输通道的设置,以方便施工。
3 在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施工阶段应引入精益建造的概念,合理布置临时堆场的位置与面积,精确控制物流运输环节,提高场地使用效率,确保施工组织便捷、安全。
4 以安全、经济、合理为原则,选择适宜的吊装位置和塔吊吨位,吊装位置的最终确定应根据现场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5 应考虑好施工组织流程,保证各施工工序的有效衔接,提高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1.1.4 预制构件概念设计1 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具有同等的耐久性、耐火性。
预制构件设计应充分考虑生产的便利性、可行性以及成品保护的安全性,宜设置脱模角度和倒角。
当构件尺寸较大时,应增加构件脱模及吊装用的预埋吊点的数量。
2 预制构件的设计原则是标准化、模数化,尽量减少板型,降低工程造价。
大尺寸的预制构件可以节省工时,提高效率,但要考虑运输、吊装和实际结构条件。
复杂部位(如开洞多,异型、降板等)可考虑现浇。
3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户内空间的楼板宜采用预制叠合楼板,核心筒部分采用现浇楼板。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楼板与楼板、楼板与墙体之间的接缝宜采取混凝土后浇带等保证结构整体性的措施,满足结构、热工、防水、防火、保温、隔热及隔声等设计要求。
4 预制叠合楼板应确定预埋线盒、水管留洞、吊顶预埋螺栓等点位并进行预埋,确保叠合层的现浇层或建筑垫层满足机电专业布线要求。
5 需要降板的房间(包括卫生间、厨房)的位置及降板范围,结合结构的板跨、设备管线等因素进行设计,为房间的可变性留有余地,降板结构方式采用折板方式。
6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保温隔热要求选择适宜的预制外墙构造,预制外墙应考虑空调留洞及散热器安装预埋件等安装要求。
7 承重预制内墙应满足保温、隔热、隔声、防水和防火安全等技术性能,并减轻自重,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8 非承重内墙宜选用自重轻、易于安装、拆卸,且隔声性能良好的隔墙板灵活分隔室内空间,非承重内墙的侧面、顶端、底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可靠,满足抗震及日常使用安全性要求。
9 用作厨房及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内墙应具有防水、易清洗的性能。
内隔墙板与其他构配件(如管线支架、卫生设备、空调设备等)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10 预制楼梯可以包括楼梯板、楼梯梁、平台板和防火分隔墙等。
预制楼梯釆用清水混凝土饰面时,宜釆取措施加强成品保护。
预制楼梯应确定栏板扶手留洞及预埋,楼梯踏面的防滑构造应在工厂预制时一次成型。
11 预制阳台可采用预制叠合阳台、全预制阳台等,空调室外机搁板宜与预制阳台组合设置。
预制叠合阳台应确定栏杆留洞、预埋线盒、立管留洞、地漏等点位并进行预埋。
1.2 术语1 建筑产业化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房地产业、建材业、建筑业、金融业等全面参与开发其经济运作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的完整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形成过程就是住宅产业化。
2 建筑工厂化将建设中现场完成的工作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转移到工厂里去完成,就可以说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工厂化。
3 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从系统操作的层面上保障建筑质量的稳定性和均质性。
4 工业化建筑体系工业化建筑体系是把一类需要大量建造的房屋建筑,如住宅、学校、工厂等,采用标准设计和配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配套的生产工艺设备、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以及科学的组织管理,使之形成工业的生产全过程。
建筑体系的确定需经过科学的、慎重的研究试建阶段,而在鉴定推广之后,应该有一段稳定时期,一般四、五年不作变动。
5 通用体系通用体系是通过将建筑的各种构配件、配套制品和构造连接技术实行标准化、通用化,是使各类建筑所需的构配件和节点构造可互换通用的商品化建筑体系。
6 专用体系专用体系是指用于一定的使用目的,采用定型化设计或非定型化设计建造的住宅体系。
使用专用的(非通用的)建筑构配件和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设计专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但缺少与其它体系配合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7 PC(Precast Concrete)技术即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技术。
8 预制率(Precast Ratio )指在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建筑中,预制构件混凝土用量所占该建筑全部混凝土总量的体积比,通常按建筑室外地坪以上部分核算。
预制率指标反映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程度,预制率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预制率直接影响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建设成本,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预制率的提高会导致建设成本增加。
1.3 技术体系1.3.1受力结构装配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筑体型、平面布置及构造应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单元平面形状宜简单、规整、经济、合理,并以系列化单元的灵活布置取得丰富多变的建筑效果。
装配整体式建筑平面不宜错层布置,且突出和挑出部分不宜过大。
考虑到功能空间未来的适应性,承重剪力墙布置宜采用大跨度结构体系,户内空间采用轻质隔墙进行空间划分,满足多样化功能和灵活性改造的需求。
为满足工业化建造的要求,预制楼板和剪力墙等预制构件的拆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满足构件设计标准化的要求,优化模具种类,选择适宜的预制构件尺寸和重量,方便加工运输,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建设成本。
1.3.2围护结构装配体系装配整体式建筑的外围护结构应按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确定保温隔热措施和建筑体形系数。
外墙、屋顶、门窗、楼板、分户墙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遮阳系数以及外墙外饰面材料的色彩等要求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
2、预制外墙板的保温材料及其厚度应按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用轻骨料混凝土可有效提高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的保温隔热性能。
2)采暖居住建筑采用复合外墙板时,除门窗洞口周边允许有贯通的混凝土肋外,宜采用连续式保温层,保温层厚度应满足所在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要求。
3)宜采用轻质高效的保温材料,安装时保温材料重量含水率不应大于10%.预制外墙板内采用的高效的保温材料可为:阻燃型容重大于16㎏/m3膨胀聚苯乙烯(EPS)、挤塑聚苯乙烯(XPS)、岩棉、玻璃棉等。
4)无肋复合板中,穿过保温层的连接件,应采取与结构耐久性相当的防腐蚀措施,如采用铁件连接时宜优先选用不锈钢材料并考虑连接铁件对保温性能的影响。
5)预制混凝土外墙板有产生结露倾向的部位,应采取提高保温性能或在板内设置排除湿气的孔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