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能力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明确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教学重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分析】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从两个层次展开说明,第一层次从谦让、分享和助人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层次从我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上来。
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
帮助学生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被社会接纳,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因而成为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重点。
在本课、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
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做问卷调查。
收集事例,介绍事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讲授法教学。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
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
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深入情境,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学生介绍事迹)1、身边的老师。
2、自己的同学讨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失去或得到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哪些方面让你感动?教师对每位同学的介绍和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总结:其实,亲社会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
刚才的几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用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收集到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亲社会行为,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
)环节三:体验情境,共同参与(在下列的事例中,你会怎样做?多媒体展示)1、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你如何写获奖感言。
2、你在班级中语文成绩非常好,老师让你介绍经验,你会怎样做?3、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教师提问:那么在交往中,你曾做过或发现咱们班同学还做过哪些亲社会行为吗?(学生继续回答,做过这些事之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教师提示,班级同学曾经为贫困儿童捐过款等,指出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表现。
我们来看一下公众人物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有哪些。
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讨论回答)(多媒体播放四川大地震后的晚会上名人捐款时的画面,姚明参与公益广告的画面,我校同学为四川地震捐款的画面,指出为社会做贡献、具有亲社会行为人人都可以做到。
我们要时时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做力所能及的事,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可以做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我们可以做到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从而做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人、社会,也会使自己体会到快乐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我相信我们同学也会努力使自己具有这种亲社会行为,在集体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过渡:既然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按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做。
可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许多人没有主动去做?播放画面:1、公交车上,没有人为年迈的老人让座。
2、在车祸面前,只有围观,没有人主动帮助受伤的人。
3、出现了小偷,有人制止时受了伤,却没人主动帮忙捉小偷。
(学生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并作出正确引导。
)学生讨论: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去做亲社会行为?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讨论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因素,个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能力不够。
二是外部因素,怕被别人说成是捞取名利,又担心惹祸上身。
)过渡:大家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看法,对谦让、分享、助人、奉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实,做出亲社会行为真的有那么复杂、那么难吗?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迪。
环节四:拓展情境,提升情感播放录像:湖南卫视报道:云南大山深处的小黑,小学学生,家庭贫困,上学路途远,因身体不好且营养不良,导致上不了学,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到省级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经检查,是肾上腺有问题,加上长期营养不良,现在连走远路都成问题。
社会各界人士知道小黑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其中有好多家长自动达成共识,轮流给小黑送饭,一些小同学也来安慰他、鼓励他,经过治疗,小黑的病情得到很大改善,处于不能继续耽误上学、病情达到可以出院的要求的情况下,院方批准他出院,继续接受治疗。
说一说:故事中的什么情节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可见,做出亲社会行为并不难,也不复杂,就像这些小同学、阿姨一样,“钱”,我们也许拿不出很多来帮助他,但是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用爱心来帮助需要援助的人,给他们以温暖与力量,这也是亲社会行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我们的行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就是亲社会行为。
有时候仅仅可能是力所能及的一些关爱、谦让、礼貌、分享、奉献等就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环节五:课堂小结我做主教师:下面由同学们自我总结这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老年志愿者文永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从参加了老年志愿者六七年来,对社会有了一点奉献,但是我自己也锻炼了身体,自己也感到挺快乐的,我要活到老干到老,这说明()A奉献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B奉献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C讲奉献的人思想有问题D为他人、社会奉献的同时,自己收获的是快乐2、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是,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要()①正确地认识社会,辨证地分析问题②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③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④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A.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说明了:()A.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B.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C.我们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4、在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愿意与好朋友一起分享什么呢?”小朋友积极踊跃的发言,有的说:“我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来分享!”有的说:“我愿意把薯片和小朋友分享!”还有的说:“我愿意把自己的图书给别人看!”……与别人分享一切快乐的理由是()A.痛苦的事应该埋在心里B.把自己的欢乐与人分享,自己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C.不能给别人带来痛苦5、雷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多帮助别人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A.宽厚待人的品德B.积极进取的精神C.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6、刘明是个好脾气,平常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中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
你认为刘明()①太软弱可欺,这样只能使自己吃亏②为人谦让,值得我们学习③缺乏竞争精神,将来不适应社会生活④待人宽容,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7、“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个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就意味着失去。
B.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人分享和交流,你会有新的提高和收获。
C.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8、关于帮助他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帮助他人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
B.帮助他人要注意自身安全。
C.帮助他人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自尊。
二、播放湖南卫视播出的铱我说新闻中画面:城乡学生互换家庭,体验生活。
经过这项活动,许多城里的学生改掉了平时乱花零钱的习惯、上课做小动作不认真学习的习惯等。
记者采访他们时,他们说山里的学生学习条件那么不好还坚持学习,而我们条件好还不好好珍惜的话,太对不起父母和自己了。
教师:他们的说法是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中大部分人的要求,自觉融入社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教师寄语: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我们不仅要明白道理,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要大家的行为是善良的、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
相信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来好。
)【课后提升】结合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写出今后为了养成亲社会行为,你打算怎样做?(以歌曲《越来越好》结束本堂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