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真实盈余管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真实盈余管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个方面总结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 需求。1995 年,SEC 制定了《安全港规则》以鼓励上 市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私 人证券诉讼改革法》以鼓励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 2001 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改进财务 报告 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中分析了美国上市公司 日益增加的自愿披露信息的现象及其内容、框架、成 本效益,对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意义重大。 我国深交所 2003 年 10 月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 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首次引入自愿性信息 披露概念,并在该指引第三章中对上市公司的自愿 性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真实盈余管理必然使得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较 低,从而加剧企业管理层与股东、投资者之间的信 息不对称。“盈余管理”被广泛认为是一个会对信息 披露质量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会导致企业信息披 露质量较低(顾群、翟淑萍,2013;于国红,2010;王 福 胜 等 ,2014;谷 丰 、张 林 ,2011;柯 剑 、谢 易 颖 , 2013)。真实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方式,是指 企业管理者通过适时而刻意的构造,调整或改变公 司 的 实 际 经 营 、投 资 和 筹 资 活 动 来 干 预 会 计 信 息
早在 1978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专门 制 定 了《 揭 示 预 测 经 营 业 绩 的 指 南 》《 保 护 预 测 安 全 港 规 则》等 有 关 规 则 ,旨 在 对 预 测 企 业 盈 利 信 息 进 行 指 导 和 规 范 。1994 年 ,美 国 注 册 会 计 师 协 会 (AICPA)发布了《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从 10
由此可知,自愿性信息披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 关注,因此,研究影响其程度和质量的因素就显得尤 为重要。目前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大 多集中在公司层面,如会计制度和披露制度(Forker, 1992)、公司规模的正向作用(Lang、Lundholm,1993) 和 负 向 作 用(于 团 叶 等 ,2013)、行 业(产 业)差 异 (Newson、Deegan,2002)、公司业绩(Lang、Lundholm, 1993)、海外上市和国际化程度(Ferguson,2002)、财 务杠杆(于叶团等,2013)和审计因素(王艳艳、陈汉 文,2006;Simon et al.,1999)。很少有涉及盈余管理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自愿性信息披露;产权性质;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8)06-0031-7
一、引言
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信息 的选择性披露,是企业管理层与公司其他利益相关 者之间博弈所产生的内生决策(Gibbins et al.,1990; Darrough,1993)。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对自愿性信 息披露进行规范,但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 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康璐,2010;杜周等,2017)、提 高公司投资价值、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融资成本和 融资风险(李萌,2006)、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Healy、Palepu,2001)。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 展与日趋成熟,自愿性信息披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关注,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和 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安然、蓝田等事 件的相继曝光,投资者更趋于理性,他们需要获取包 括强制性信息披露在内的其他信息来满足自身的信 息需求。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7224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18. 06
财会月刊 ·31 ·□
尤其是真实盈余管理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的研 究。已有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是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 重要因素(顾群、翟淑萍,2013;于国红,2010;王福胜 等,2014;谷丰、张林,2011;柯剑、谢易颖,2014),但 这些文献主要是针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鲜见真 实盈余管理对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汪炜、袁 东任,2014)。
DOI:10.19641/j.cnki.42-1290/f.2018.06.005
真实盈余管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颜 敏(教授),赵亚南
【摘要】以 2007 ~ 2015 年我国深证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真实盈余管理对自愿性信息 披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实施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公司会强化自愿性信 息披露;根据产权性质分组后,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关 系。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其一,应防止董事会和股东被管理层所控制;其二,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保 持谨慎,对企业所披露的内容进行审慎分析。
Zang(2012)、Roychowdury(2006)认 为 真 实 盈 余管理已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由于对真 实盈余管理的检查缺乏相应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监 管者和审计师很难对其发挥有效的遏制作用,其也 很难引起监管者和审计师的关注,所以很多企业在 进行盈余管理时会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李增 福等,2013)。Lin(2006)研究发现,企业会同时使用 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来实现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目 标。Cohen(2010)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 余管理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Zang(2012)发现 企业会交替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 利润操纵,同时,当诉讼风险加大以后,企业会从应 计 盈 余 管 理 转 向 真 实 盈 余 管 理 。Roychowdury (2006)发现,随着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大和会计准则 的日益完善,企业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 间越来越小,因此更倾向于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操纵 利润。Graham 等(2005)对美国 401 家企业的问卷调 查显示,将近 80%以上的 CFO 承认主要通过操纵真 实活动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标,而采用应计项目盈 余管理的比例仅为 7.9%。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 间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 源。由此可知,真实盈余管理在企业中普遍存在。那 么,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自愿 性信息披露?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进一步拓展分 析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