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的全面爆发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厂停工、学校停学,对民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猛烈地冲击。
面对这样的
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面应急管理体系中预警、决策、预案、物资
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国是一个核电大国,为践行国家核安全观,保
持和提升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我们应当居安思危,深入探究新形势下核
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
关键词:新形势;核应急体系;建设探究
前言:中国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核应急组织对核应急工作高度重视。
这些年来,特
别是“十二五”以来,中国核应急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取得了良好的工作经验。
现阶段我国核应急体系分为国家、省级和核运营单位三级管理体系,国务院设立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核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方面的政策措施,统一组织协调全国核事故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
各省设立省核事故应急委员会,负责各省核事故应急准备与应急处置工作,统一指挥核事故场外应急响应行动。
核电厂的运营单位设立应急指挥部,对本单位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负责。
我国核电厂事故应急状态根据核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及辐射后果影响范围,
按照核设施核事故场外应急(总体应急)、场区应急、厂房应急、应急待命状态,分别对应核事故场外应急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
1、我国核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全国各省级核事故应急职责部门没有统一,既有设在生态环境厅,也有设在
科工局,还有设在人防办,职责和权限也不统一。
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
平时商讨少,对应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应急演练方式过于单一且规模过小,难
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公众的认识与警觉。
一旦发生核事故现有全国核事故
应急体系可能失效。
我国自秦山核电站投运发电以来核事故零记录说明我国的核安全工作富有成效,但同时也有隐忧存在,由于安全概念较为抽象,再加上核安全长期的良好业绩,可能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对安全问题与隐患松懈意识增加,对物资储备、安全
纪律、安全制度重视程度减弱,导致整体安全意识水平下降,全行业的应急能力
弱化。
我国核应急体系各级之间能力不均衡,核应急体系和能力在中央一级比较健全,但在各地方,尤其是地市、区县、乡镇一级较为薄弱,一旦事故发生,干部
和公众缺乏应对经验,事故发生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急响应组织不专业、不到位,极易激发恐慌,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后果不堪设想。
核应急组织体系各成员单位
之间的配合协作仍然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
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与统筹调度
决定了应急响应及救援的成败,缺乏强制性约束,我国核应急工作将存在隐患。
2、新形势下我国核应急管理体系面对的新挑战
现阶段,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明显提升,能源建设得到了大跨度的发展,电力
领域的建设同样如此,为核电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而在核电大发展的同
时更加需要加强核应急能力现代化建设,与核电发展相配套的和基础科研、核技
术应用以及核燃料工业等相关领域也将会得到发展。
因此,核应急工作的开展有
了更高的要求,核应急工作会更加繁重。
核电的发展也迫切地需要核应急工作的
开展,应当在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战略管理以及组织体系等方面入手,保障核
应急工作得以提高。
在核电大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各个核电大国同样也在强化核应急管理工作。
美国就公共安全紧急事件的应对体系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日本政府也开始着手
对核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俄罗斯甚至建立了以总统为核心、联邦调查局为决
策中枢的核应急管理体系,要求政府各个部门进行紧密地合作,共同努力对应急
管理机制进行协调。
3、新形势下强化核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3.1、改革核应急组织体系
新形势下,应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各社会团体、各企业的应急动员能力,做
到平战结合。
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落实国家核安全观的政治高度切实担负起保持
辖区安全发展的责任,从严落实问责制,对履职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若造成重大
社会影响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
提高核应急各部门的统筹协作,通过强化培训及有效性评估来保持我国核应急体系和能力的水平。
要加强核应急
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协同默契、作风过硬、专业性强的核应急队伍。
确保事故发生时核应急力量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核事业发展和国
家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我国开展核应急工作仅仅局限于核电站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将核应急体
系保障范围进行拓展,核应急体系要尽快涵盖其他的核设施以及核活动,对应急
资源进行不断地调整。
在对应急组织机构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下我
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我国核应急组织体系中的成员单位有军队部门以及政府,大大保障了我国核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应当对协调
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将核工业领域中的各个企业纳入体系中,以此保障在核
事故真正发生的情况下接口得以减少,能够起到快速响应的效果,为民众的安全
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3.2、加强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
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技术支持体系,其中包括核安全评估、气象支持、辐射损伤救治、决策系统支持、航空放射性检测、运行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公众
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核应急工作体系重要的技术支撑,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是
保障核应急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的基础。
作为一项具备较强专业特点的工作,只够
高度重视核应急技术的提升才能够充分保障核应急技术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相
关的核电公司以及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研发了机组状态诊断系统,该系统能够随
时掌握机组的运行状态。
同时,我国研发了严重事故的处理指导系统,若出现机
组偏离设计基准的情况下系统将会自动引导操作员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促使机组回归安全状态。
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平台的优势,统一技术路线、规范开放端口,梳理平台衔接流程,组建国家级应急大数据指挥平台、应急物资
保障平台等大数据智慧调度平台。
利用新技术力量和大数据红利,做到关键数据
高效汇总、应急物资精准调配,用大数据支撑中央决策,有效应对核与辐射突发
事故与事件。
3.3、强化核应急教育和培训工作
在开展核应急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通过公众教育促使人们
认识到更多核工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深刻认识到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并且具备
广阔发展前景的能源,熟知各种应急辐射防护措施能够消除民众心中对核的恐惧,保障民众在核事故发生的情况下知道怎样正确的应对。
此外,相关工作部门应当
积极地对相关工作开展培训,充分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在应急组
织中的职能,促使其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完成特定的应急任务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
结语:总而言之,核应急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各个单位部门应当设置统一的核应急管理目标,寻找不同的工作切入点,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自核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协调指挥各个单位合理有序地进行核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提升核应急管理水平。
其次,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有关部门应当深入地对核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为我国核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1]游志斌, 薛澜. 美国应急管理体系重构新趋向:全国准备与核心能力[J]. 党政视野, 2016(Z1):58-58.
[2]马晓佳,陈玉平,张楠楠. 以医院评审为契机全面加强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7):705-708.
[3]钟开斌. 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Retrospect and Prospec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J]. 政治学研究, 2016.(001):78-88.
[4]杨战英. 以首都安全为目标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北京应急管理水平[J]. 中国应急管理, 2016.(10):42-50.
[5]贺银凤. The Process of China's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ment Approaches%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及完善思路[J]. 河北学刊, 2016.(3):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