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食性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
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① 浮游生物:鲢、鳙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
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
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6. 吮吸:水+ 食物。
摄食效能低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
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
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
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 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 有些鱼类的食物系列比较复杂,搞清它们食物系列的各个环节,对于苗种培育生产十分重要。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孵出后30d 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2、食性的季节变化* 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消长,导致鱼类食性的季节变化。
* 鱼类在不同季节的主要食物与该季节内饵料生物的消长相互吻合。
例如在摇蚊大量繁殖的季节,鲤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而当摇蚊幼虫化蚊飞离水体后,鲤改以水底的蠕虫、腐屑和浮游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
厦门地区鱼齐鱼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3、因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不同栖息场所中生物组成的情况存在差异,鱼类在不同栖息场所的食物组成就不会相同。
例如洄游性的鲑鳟类在海中生活时主要摄食小鱼,生殖季节回归淡水时往往以水生昆虫为主或很少摄食。
鱼类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1、鱼类食性的稳固性是指在环境食物因素改变的情况下,鱼类仍具有保持原来营养特性的能力。
2、可塑性则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鱼类改变自己营养特性的能力。
各种鱼类的食性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
3、三角鲂为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稳固性较高,但在湖泊中也摄食淡水壳菜,有时达到较高的比例,说明其可塑性显著。
三角鲂4、有些鱼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
其稳固性高,可塑性只表现在捕食的种类因环境特点而不同。
5、另外一些鱼类的可塑性较高,稳固性较低,杂食性鱼类大多属于此类。
例如青海湖裸鲤在夏秋季保持杂食性的特点,而在其它月份可塑性很大,出现分别以动物性和植物性为主的食性类群,但其数量比例在各月份均有变化。
青海湖裸鲤第二节鱼类的摄食习性鱼类摄食的方式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① 伏击型:乌鳢、鳜② 诱饵型:鮟鱇③ 搜索型:狗鱼④ 追击型:鳡、金枪鱼⑤ 寄生型:盲鳗⑥ 特殊型:锯鳐→以具锯齿的延长吻冲击刺伤、刺昏食物;电鳐→放电击昏食物;射水鱼→口腔上面有一条沟状褶皱,与其下舌部贴含,波动时形成水珠射出,80-100cm ,远达200cm按摄食方式划分温和鱼类① 滤食型:鲢、鳙② 吮吸型:海马③ 刮食型:鲴类④ 吞食型:青鱼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一、基本概念二、食物组成三、食物选择性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五、食物组成的变动六、最适索饵理论基本概念1.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主要食物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 主要食物2.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经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次要食物3.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平时不会摄取→ 应急食物4.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食物组成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水平食物选择性1. 有无选择性两种看法对立判断:- 消化道中某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水体中该种饵料生物所占比例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 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喜好性: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易得性:摄取某种饵料生物的难易程度影响饵料生物易得性的因素形态结构:有刺、棘、壳→易得性低大小:适口性,大→容易发现,易得性低运动特性:善躲避、隐藏和运动能力强→易得性低栖息和分布场所:水域→沿岸带、敞水区水层→上、中、下或底泥背景→反差大小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食物组成的变动△ 发育阶段:食性转化和分化→扩大食物组成的生态适应食性转化→与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一致环境食物的供给→食性转化,威胁成活和生长△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摄食形态学适应和生理要求不同△ 季节变动:广食性→种类组成狭食性→各类食饵的比例△ 昼夜变动:食饵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栖息场所:食物资源不同→以栖息水域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长的饵料生物为主要食物△ 年份:环境条件的年间变动→食物基础变动△ 性别:鮟鱇WT :举例说明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选择能力? 如何查明某种食物是鱼类的喜好食物?最适索饵理论–观点最适索饵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 自然选择→摄食的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 摄食生态适应性→追求最大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 =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获得该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最适索饵理论-衡量☆ 衡量鱼类索饵得益与成本的单位→能量( 如食物的粗能量) 假定:较大食物>较小食物→ 重量☆ 成本耗费→衡量困难假定:操纵或捕捉(追赶+ 操纵)食饵的时间与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成本=h/r 得益=r/h h →操纵食饵对象的时间;r →食饵的重量或能量最适索饵理论–食饵选择☆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最适口☆ 最适口食饵丰度↓→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 形曲线→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大小→预测最适食物组成☆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最适索饵理论–索饵点选择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patch )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不同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 ,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的层片→ 具竞争理想化自由模型(ideal free model ,Fretwell &Lucas ,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的分布与食饵的分布相符当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化→鱼类的分布会自由地随着变化→ 无竞争。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
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还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1、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鳡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有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
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
似鱤2、大多数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
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
有一些小型鱼类如蟹条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3、摄食底表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藻类,东方屯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
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4、草食性鱼类往往用口咬断水草或陆生植物,例如草鱼随着生长,口唇的角质化程度加强,可用以咬断植物。
5、产于印度、东南亚一带的射水鱼能在水中从口射出水珠,准确地击中岸边水草上的昆虫,当空中的昆虫一落水就被它吞食,这是十分特殊的摄食方射水鱼摄食的时间和间隔在摄食时间上,有些鱼类存在昼夜节律,有的在白昼摄食,有的则在夜间摄食,还有一些鱼类整天摄食。
这和光照强度、水温、溶氧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移动有关。
摄食量及其变动鱼类的摄食量可分为日摄食量与一次摄食量。
通常用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1、日摄食量* 日摄食量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摄食量增加。
* 日摄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随着鱼类体重的增加,日摄食量的百分值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