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1
• 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
,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二、刘呐鸥(1900-1939):
• 原名刘燦波,台湾台南 人,生于日本。 • 曾主办《无轨列车》成 为新感觉派小说的创始 人。 • 1930年出版《都市风景 线》。 • 1939年秋在上海遭到暗 杀身亡。
三、穆时英(1912-1940)
–1923年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 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遇戴望舒 、杜衡、刘呐鸥,成为现代派的主 要人物和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1929年 编过《无轨列车》、《新 文艺》 –1932年 应上海现代书局聘,主编 大型文学月刊《现代》 –1949年 施蜇存的停止小说创作, 研究外国文学与古典文学,成绩斐 然。
• 《微雨》(诗集)1925,北新
• 《雕刻家米西盎则罗》(传记)1926,商务
• 《为幸福而歌》(诗集)1926,商务
• 《食客与凶年》(诗集)1927,北新 • 《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艺术史)1928,商 务
《微雨》象征主义的特质:
一是受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响, 在诗歌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多数的诗 都是面向生活中的丑恶面。 “散步在死草上,悲愤纠缠在膝下” “地狱之门亦长闭着如古刹,任狐兔往来, 完成他们之盛会” “忧戚填塞在胸膛里,露出老猫之叹息”
代表诗集 代表作家
戴望舒《我的记忆》 卞之琳、何其芳、 废名、林庚、曹葆华等
1、现代派诗人表现出现代意识的强化。 施蜇存:“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 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 藻排列成现代的诗形。”
①“现代情绪”指年轻一代诗人在
大都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生活的氛 围中,所感受到的与上代人不同的,
3、现代派的审美追求。
①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努力在人 们忽视的、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
朱自清:“穿透生活的表面,到底里去, 在琐屑事物中发现诗”
②在诗感传达的尺度上,体现了对
“隐藏度”的追求。 戴望舒:“诗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 隐藏自己之间”, “透明的朦胧”
③现代派诗还体现出智性化的审美趋向。
一、新感觉派:
诞生:刘呐鸥1928年9月创《无轨列 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 小说实践的开始。
内容: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 人际关系的冷漠,人的精神寂寞、 疲倦和堕落,以及受侮辱者的辛酸。 在艺术上采用快节奏的结构方法, 重视人物的新奇感觉和潜意识,有 的还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征。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
妇
《微雨》象征主义的特质:
三是多“远取譬”,常用省略,有 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 《有感》: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 死神唇边的笑”
第二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
《现代》创刊号
《现代》1933年新年号
一、现代派诗人:
1927-1937年以戴望舒为代表的一个
诗人群系。 强调形式的自由,注重意象的显现,诗意 的朦胧,把西方现代派诗歌艺术与中国古 典诗词艺术相融合,是二十年代象征派诗 歌的发展。
④秀丽畅达的词藻美。
第 三 节
的“ 都新 市感 幻觉 影派 ” 小 说
施 刘 蜇 呐 存 鸥
一、新感觉派:
•缘起:受日本新感觉主义小说影响 –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等新进作家,于 1924年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在于描写内部世界而 不是表面的现实,对一切旧有文艺形式 提出否定。 –主张追求“新的感覺、新的生活方式和 对事物新的感受方法”
–浙江慈溪人。 –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以《南北 极》成名。 –1932年发表《公墓》。
–发表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 (1934年)、《圣处女的感情》 (1935年)、《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上海的狐步舞》,成为中 国新感觉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39年,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 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 《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 –1940年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戴望舒(1905-1950)
代表诗作解读:《雨巷》
写于一九二七年夏, 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八
月《小说月报》。
叶圣陶赞扬它“替新
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
纪元”。
《雨巷》的诗艺技巧
①流动空灵的意境美;
②幽怨浓郁的情感美; ③和谐悠扬的音乐美;
《微雨》象征主义的特质:
二是在艺术方法上受法国象征派重象 征、暗示的影响,喜欢通过“客观对 应物”来象征、暗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弃
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弃
李 金 发
与鲜血之急流,
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妇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街……强烈的色调化妆着都市啊!霓 红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 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 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 有了高跟鞋。”
1929年上海外滩
街道商店
外滩广告牌 上海街道商店
新感觉派作品特征
• • 在快速的节奏中描写现代都市生活。 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
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一节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
第二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的 都市幻影
第一节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
一、早期象征派:
1926年,穆木天 《谭诗----寄郭沫 若的一封信》 提出“纯诗” 概念。
“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 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来担任”,
“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
“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
活真实的象征”。
“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 说明是散文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 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 学”,“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 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 明白是概念的世界,诗是最忌概念 的”。
二、李金发(1900--1976)
著作书目:
施蜇存代表作
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 夕》《春阳》《小珍集》 学术专著:《唐诗百话》《词学论稿》 《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 《北山集古录》和《水经注碑录》
施蜇存作品特色:
• 着意描写人物主观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感情 的变化; • 追求新奇的感觉,将主观感觉融入对客体 的描写中去,并用快速的节奏表现病态的 都市生活 。
上海的狐步舞
穆 時 英
舊上海,拍不盡的風月旗袍
穆时英作品的贡献:
• 一是对现代病态人生的着意刻划,富 有深意和创意; • 二是小说结构轻巧多变,善于运用蒙 太奇手法来加强和凸现对现实生活的
感觉和印象。
• 《上海的狐步舞》
四、施蜇存(1905-2003)
• 生于杭州,幼年随父母去苏州,辛亥 后又长期迁居松江,作品除了书写上 海外,往往以这三处为背景。
外在的和内在的情绪世界的统一。
②“现代的诗形”指区别于外在的
音乐美、建筑美的追求,而趋向于 散文化的,用现代口语构建的自由 诗。
2、现代派诗的艺术渊源。
与西方文化的渊源主要体现在对法 国象征主义和美国意象主义的借鉴 上。
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体现在对以温庭
筠、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的推崇上。
杜甫:“永夜月同孤”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商隐:“嫦娥无粉黛”
靠一根草儿,
弃
李 金 发
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妇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弃
李 金 发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妇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