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4-9479(2007)02-0017-08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祁新华1,2,程煜1,陈烈2,陈君1(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收稿日期:2007-01-20;修订日期:2007-05-10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旗山学者”资助计划;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祁新华(1974-),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学研究。
Email:fjqxh74@163.com摘要: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国外人居环境发展历程,将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归纳为城市规划学派、人居聚居学派、地理学派和生态学派等,同时总结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家的人居环境实践发展概况,并从历年世界人居环境日主题变迁中展望了国外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人居环境发展一些启示。
关键词:国外;人居环境;回顾与展望;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1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1.1国外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国外人居环境思想一直蕴含在城市规划学的内容里,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创立人类聚居学后才开始了系统的研究。
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了研究的行列,不断地丰富学科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学派,即城市规划学派、人居聚居学派、地理学派和生态学派等。
1.1.1城市规划学派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始于城市规划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霍华德(E.Howard)、盖迪斯(P.Geddes)、芒福德(L.Mumford)等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先驱者开创了人居环境研究的先河[1-3]。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以《明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提出“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概念,认为建设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和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像磁体一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就是田园城市[1]。
田园城市理论建立的城市构架,试图从“城市-乡村”这一层面来解决城市问题,把城市更新改造放在区域的基础上,从而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观念。
盖迪斯从生物学着手,进行人类生态学的探讨,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以及人类居住与地区的关系。
他提倡的“区域观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即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的影响,突破了城市的常规范围[2]。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先诊断后治疗”,由此而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流程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analysis-plan),即通过对城市现状的调查,分析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第16卷第2期2007年6月Vol.16,No.2Jun.,2007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3]。
芒福德在城市规划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注重以人为中心,强调以人的尺度为基准进行城市规划,并提出影响深远的区域观和自然观。
芒福德抨击了大城市的畸形发展,把符合人的尺度的田园城市作为新发展的地区中心,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多样化的区域,才能综合协调城乡发展,并且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城乡结合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4,5]。
以上三个城市规划的先驱者为城市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以后的“光明城”、“卫星城”、“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1.1.2人类聚居学派以道萨迪亚斯为代表的人类聚居学派脱胎于城市规划学派,并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人居环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类聚居学”(ESISTICS: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是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提出来的,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7]。
1950年,道萨迪亚斯创办了“雅典人类聚居学研究中心”(A-thensCenterofEkistics),1955年创办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杂志,该杂志一直刊发至今,对促进全世界人类聚居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3年,他发起组织了有关人类聚居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台劳斯会议,会后发表“台劳斯宣言”。
两年后,他倡议成立了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orldSocietyofEkistics),这是国际上首次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而成立的学术团体。
道氏在长期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尤其是在领导并参加二战后的希腊重建后,对二十世纪以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创立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
二十世纪下半叶,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非常活跃,并曾风靡一时[8-11]。
近年来,国际上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许多学术机构和国际资助项目。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的难度较大,学术观点也见仁见智,但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12]。
1.1.3地理学派从研究内容出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可以通过最能体现人地关系本质的联结点剖析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13]。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人地关系矛盾最集中和突出的地方,因此可以说人居环境是人地关系最基本的联结点。
地理学多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住宅建设的区位和空间组织与规划等问题。
国外城市地理学家注重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及对居住区位的影响,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了居住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克里斯特勒研究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等。
西方地理学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重要领域包括住宅与房地产,并形成专门的住宅地理学(geographyofhousing)[12]。
1.1.4生态学派生态学是一门关于“家”的科学(I.L.Meharg,1969)[14],显然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派以人类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居住空间结构。
人居环境的生态学研究是建立在生态学研究与规划研究所具有的类似空间和功能上的层次性的基础之上,目世界地理研究16卷18前研究涉及到区域、城市范围内自然要素的全面研究,更倾向于面状的土地或景观(林文棋,2001)。
在现有的人居环境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中,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方法,即道萨迪亚斯的人居环境分类、E.P.Odum的生态系统利用分类与德国的景观利用规划分类方案。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其目的都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认识和分析自然要素的类型及其发生规律,探寻符合自然规律的人居环境组织方式[15]。
197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城市专家小组会提出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系统,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生活及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城市居住区及其农产品供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为合理地规划人类住区打下基础,这是首次用城市生态学来研究人居环境的学术活动。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ChicagoSchoolofHumanEcology)的创始人帕克(R.E.Park)等借助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劣用于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创建了著名的“三大经典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居住空间分异作了重点描述,反映了现代城市社区空间演进的一般规律,并系统地以因子生态分析法取代了以往的社会区域分析法[18]。
生态学家还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理想的人居模式———生态城市的概念。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提斯基(O.Yanistky)于1987年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模式,代表了住区发展的方向,认为生态城市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居住环境[12,16]。
雷吉斯特(RichardRegister)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节能、与自然和谐、充满活动的聚居地,其中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保护[17]。
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已颇有成果,除了上述的几个学派外,其它学派对城市人居环境也有涉及,如新古典学派、行为学派分别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区位行为理论为基础,解释居住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重点研究居民住房选择及其决策行为;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区位政治学和韦伯社会学为理论基础,重视居住空间结构形成的社会、政府结构,研究居住分异、住房供给与分配的制度因素等[19]。
1.2国外人居环境实践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居环境建设,经历了从战后的大规模重建、重视数量阶段,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重视质量特别是环境质量阶段。
现代住宅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了解决战后住房的紧缺问题,采用的是一种机器运作的实用功利化技术模式。
西方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成果是显著的,大大缓解了二战以后欧洲各国的住房问题,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无奈也无它的选择,这种生产方式制造了无数的“房屋机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工业化的建筑施工,将人与自然隔离对立起来,在居住硬件改善的同时失去了环境的亲近感与和谐感。
这种方式从今天看来,有一定的后患:“消耗-产出-消费”的机器运作模式必须依靠大量的物质和能源投入,房屋产出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热、废弃物等,严重污染了环境。
随后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尊重人,尊重环境,把建筑作为形体环境的一部分来考虑成为人居实践的重点。
欧美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悠久的和良好的传统,二战后,人居环境建设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住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环境的治理等方面[20,26],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则根据国情各有侧重:祁新华等: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2期191.2.1英国注重卫星城和村镇可持续发展1944年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中,在伦敦周围建立了8个卫星城市,以达到疏解城市的目的。
经过不断地发展,在大都市的外围建设的一系列卫星城镇,与其所依托的大都市有一定距离,居住地靠近就业场所,很多设施都可以自给自足。
从居住条件、设施配套和交通方式来看,这类新城都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并且十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
2000年末,英国政府环境、交通与区域部(DETR)在“千年纪村镇与可持续发”报告中较系统介绍了“创建可持续发展”住区的8项评价标准,分别涉及到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共参与和决策、经济活动及综合评价等多个方面,用于指导人居环境实践[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