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李作芳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
就当前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存在着泛读、浅读、窄读、偏读、错读及散读等现象。
要做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正确、准确、有创意的具体要求。
正确地解读,即正确读懂文本的信息。
包括:思想情感——正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正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语言形式——正确把握文本遣词造句、构段成篇及表情达意方面的方法、特点。
准确地解读,即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
一是年段目标——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学段教学中所承载的课程教学目标;二是单元要求——准确把握文本在本单元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三是课时任务——准确拟定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创意地解读,即强调读出个体的感受。
一要个性化阅读——这是一种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体现出阅读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在解读中,教师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完善、丰富文本的内涵,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二要最优化的教育价值——强调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一定是基于教育价值的最优化。
一味地标新立异甚至故弄玄虚,误导学生,不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追求的方向。
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文本解读,是教师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要做到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换角色,多维对话。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首先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阅读文本。
一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文本。
走马观花、囫囵吞枣、风卷残云、蜻蜓点水,是读不好文本的。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学习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所倡导的思想——慢慢走,欣赏啊!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和教学的任务,以从容的心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慢慢读,欣赏啊!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读出味道,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学会很随意、很闲适地在的文字海洋里倘徉、欣赏。
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用悠然的心与对话,在一次又一次与的心灵碰撞后,产生心灵的独到见解。
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你的生命、你的灵魂与碰撞、对话,你在文本阅读中脱胎换骨,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将成为一个新的自我!二是作为教师去读文本。
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会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捕捉的写作意图,去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
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读文本。
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整体把握,前后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一要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直觉地解读文本,涵咏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在阅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起来看,这是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
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
因此阅读作品,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表层,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起来,通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读懂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是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看到文本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
深读课文,你会看到大字在文中的丰富内涵:文章写了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大事件,写了众进场典礼仪式阅兵式众游行等大场面,还具体写了参加典礼的众的大热情。
文题中的这个大字,就是情采合一处!抓住大字,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可以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抓住大字,细读课文,可以弄清课文围绕庆祝新中国诞生写了哪几个场面;抓住大字,深入研读课文,品味描写主席行为和众反应的语句,可以通过典礼仪式时的一齐欢呼、一齐欢跃、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多次描写掌声的词句以及阅兵式及众游行中的多处描写,充分感受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以及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发现这样的切入点,设计具有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话题。
这一话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
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
三是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从单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
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否则就会出现没有航标乱行船等偏读文本的现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天鹅的故事》,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写这破冰勇士勇敢、团结、齐心,以血肉之躯破冰,从而换来了集体的生存。
有的教师认为课文阐述的是环保的话题,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斯杰潘老人如何用行动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整个单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太狭隘,太孤立了。
因为本单元还有两篇课文《鸟语》、《生命的壮歌》,如果说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还可以说和环保意识有关,那么蚁国英雄们逃离火海时至死也不松动分毫,最外面的一层蚂蚁被烧得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面对狩猎队的追捕老羚羊以死亡作桥墩形成生命桥让小羚羊逃生……这些,绝不是在写环保!课后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以及单元练习中读读背背:人心齐,泰山移……都是有关团结、齐心、合作的古语经典。
编者实际上已经作了很明确的提示!如果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思考,就不会出现这种对于文本主旨的偏读了。
三、突出重点,扣词析句。
文本解读要避免浅读泛读,须采取大火煮沸小火慢熬的办法,即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点,抓住一个个细节,抓住一个个关键性的词语,千百次地读,千百次地问。
只有在重点处细细品味,细细琢磨,才能品出语言的味道,才可能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语文教学才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一可以抓住细微描写处展开细读。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浮冰上》一课,节选自美国哈夫·B·卡威的小说《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把我们带到寒冷的北冰洋上,让我们感受到少年诺尼面临死亡的绝境是真真实实的,但他对犬的爱也是真真实实的。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诺尼想杀爱犬——不杀爱犬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折射出诺尼内心的无奈、矛盾与痛楚……文章对少年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他跪在冰上……慢慢地磨一句中的跪、慢慢磨、他的心在流泪,诺尼感到喉咙哽塞、一阵痛苦的抽噎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
诸如这些细致的描写,一方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少年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表达的精妙。
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默读文章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细心体会。
只有抓住细微处仔细品味,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特定的环境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也才能深切体会到逼真地描写,形象地刻画,从中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示。
二可以抓住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脸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
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微笑。
在大年夜,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一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脸上怎么会带着微笑呢?抓住这一看似矛盾处深入研读,我们会发现文章一共五次写到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带给她温暖和快乐。
同时,我们把这许多的幻想都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大年夜来思考,越发觉得小女孩的境遇悲惨。
大年夜,是万家团聚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用微笑一词,实际上是在以笑写悲。
通过对这一看似矛盾处展开细读,不仅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表达的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可以抓住特殊的语言形式展开细读。
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还应包括表达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有的时候我们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注意得不够,这是语文教学的遗憾。
《开国大典》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反复两次出现,从中可以读出什么?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这个整齐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从欢呼与欢跃这两个不同的词语中又读出了什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心境、心绪、心态的。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样的语言形式岂能放过?我们要仔细品味句子表达上的妙处,体会文中的情韵,从中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