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
郑乃钻雷州计划生育服务站前列腺炎,尤其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

由于以往对其病因和病理学缺乏深入了解,存在许多混淆。

随着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前列腺炎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具有各自特异表现的综合征。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制定了有关前列腺炎的新的定义和分类,包括4类: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Ⅰ型, 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 CBP)、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痛综合征(Ⅲ型, CP/CPPS)和无症状前列腺炎(Ⅳ型)[1]。

美国健康统计中心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慢性前列腺炎约占25%,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曾有前列腺炎病史[2]。

其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炎病人中只有33%有前列腺的炎症,而且炎症主要存在于前列腺间质,不足5%的病人有腺体或腺体周围炎症,且前列腺分泌物中炎细胞数目与组织中的炎症程度无关。

1.细菌性前列腺炎
细菌感染是Ⅰ、Ⅱ型前列腺炎的病因,90%~95% 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0%为大肠杆菌,10%~15%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门氏菌属等。

5%~10%为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肠球菌,其次如链球菌、表面葡萄球菌、类白喉菌等。

有关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性还未明确,细菌性前列腺炎绝大多数为单细菌感染,很少出现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

2.CP/CPPS的病因及检测方法
①CP/CPPS与衣原体和支原体CP/CPPS是慢性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慢性前列腺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尤其是会阴痛、下腹痛、睾丸痛、射精痛,其他的泌尿生殖系统不适包括性功能障碍和排尿疼痛[3]。

CP/CPSS有2个亚型:ⅢA是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有炎症存在,此类型不仅包括以前所说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而且还包括在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存在炎症的病人,大大扩大了范围[4]:ⅢB型是有症状但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无炎症存在。

CP/CPPS病因不清,许多CP/CPPS常合并复发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在美国,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domatis, CT)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占非淋菌性尿道炎的50%[5]。

CT可以引起前列腺的逆行感染,也是CP/CPPS的可能病原体。

因此对CP/CPSS病人CT感染的筛选不仅是为了对这类受感染者作出诊断和治疗,而且还确定这类受感染者是CT的重要传染源。

临床上,CT感染常缺乏特异性症状,易形成隐匿性感染,使临床诊断和监控非常困难。

很多方法可检测CT,活检组织的培养法是“金标准”,但具有浸润性、耗时长、操作繁琐、不易推广等缺点。

非培养法主要应用免疫学技术,包括直接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但此项技术敏感性较低,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病原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Mazzoli等[6]检测了78例CP/CPPS和CT感染的病人,发现35例CT质粒DNA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在69.2%病人的前列腺液中可检测到抗CT IgA ,证明了CT感染在CP/CPPS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关CP/CPPS ⅢB型患者的治疗,研究表明α
中药治疗CP/CPSS有独特优势,实验证实口服中药加按摩比单纯口服中药更有效。

②CP/CPPS与病毒研究证实病毒与CP/CPPS有关[7],以往对CP/CPPS病因学的确定,尤其是病毒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诊断非常困难。

由于PCR扩增引物DNA是根据病原染色体的特异基因片段设计的,故能特异性检测某种病原体,而不与其它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因此特异性强。

邹强等[8]采用PCR法对74
例CP/CPPS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 Ⅱ型)DNA检测,结果发现前列腺液中HSV16.7%。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最普通的性传播病毒,在子宫颈癌中的感染率高达50%~98%[9],阴茎癌组织中HPV DNA检出率为32%~82%[10],膀胱癌组织中HPV DNA检出率为 52.6%[11]。

丁强等[12]用PCR法检测 34例尖锐湿疣标本中HPV 6/11型阳性为100%,马胜利等[13]应用PCR法检测48例包皮环切标本中HPV 6/11、16/18及33型DNA片段,结果 20例(41.7%)阳性,表明HPV感染在CP/CPPS的发生中可能也起一定作用。

③CP/CPSS与免疫Mazzoli等[6]研究表明,白介素8(IL8)和抗CT IgA在有CT感染的CP/CPPS中是最好的免疫标记物,病例组IgA的阳性率为69.2%,IL8阳性率为75.6%,证实了免疫系统的激活在CP/CPPS发生中的作用。

CP/CPPS主要还是非细菌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而与细胞免疫反应过程关系不大。

范治璐等[14]对13例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波尼松(10 mg, 2次/d,1周后改用5 mg, 2次/d,维持1周后停药)进行治疗,10例半年内未复发,3例停药后2周复发,说明本病可能与体液免疫反应增强有关。

3.无症状前列腺炎
无症状前列腺炎可在检查其它泌尿生殖道疾病的过程中被诊断出来。

如患有不育症的病人其精液中有白细胞聚集,其中一些病人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升高而进行前列腺活检,结果提示有前列腺癌可能,但慢性前列腺炎却是此类病人最常见的良性诊断,NIH的新分类有助于对此类病人的诊断。

4.其它
①前列腺炎与PSA
研究发现PSA活性在新近损伤的前列腺上皮中丧失,只有新生的腺上皮中才能出现。

PSA能分解性腺分泌的几种蛋白质,通过分解这些蛋白质参与精液凝块液化,促进精子活动。

PSA主要由前列腺上皮中已分化的柱状分泌细胞产生,基底细胞基本不产生PSA。

正常情况下,富含PSA的前列腺腺泡内容物与淋巴系统间存在基底膜、系膜细胞和内皮层构成的屏障,使PSA很少或不会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而前列腺炎症破坏腺管及原有生理屏障的完整性,腺管和腺泡内的PSA渗漏入血液循环,引起血清PSA水平升高[15]。

顾润国等[16]应用ELISA 法对 48例21~40岁前列腺炎病人血清PS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前列腺炎和对照组血清PSA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31例治疗有效者,治疗后血清PSA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01),12例无效者血清PS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考虑可根据治疗前、后血清PSA水平变化来判断前列腺炎治疗效果。

对无症状前列腺炎的研究提示,高血清PSA水平与炎细胞对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接触及破坏有关,而与炎细胞在前列腺中浸润的范围无关。

②前列腺炎与尿液返流
(IPUR)Sutor等[17]发现CP患者常合并有前列腺结石,对后者进行分析发现前列腺结石由尿液成分组成,提示CP存在IPUR。

邓春华等[18]应用核酸尿路前列腺返流显像研究CP患者及正常人IPUR情况,并比较其与CP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CP患者IPUR程度(用排尿后IPUR图像和积分吸光度表示)为97.6±2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47.8±18.2),提示IPUR与CP发病有关。

③前列腺炎与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BPH和前列腺癌的发展中,前列腺炎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

专业人员对前列腺炎病人追踪研究的相关数据显示,前列腺炎可能与BPH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有前列腺炎病史的病人患BPH的危险高7.7倍[19]。

BPH病程可分为病理期和临床期2个时期,病理期又分为镜下阶段和肉眼阶段。

在病理期,只有约1/2的镜下阶段BPH可进展为肉眼的前列腺肥大,因此在此过程中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在BPH的临床期,病人有症状,约1/2的病理期BPH进展为临床期BPH。

肉眼的前列腺肥大很常见,其本身不足以导致症状出现,前列腺炎被认为在刺激病理期BPH进展为临床期BPH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前列腺炎可能诱使产生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或其它因子从而加强病理期向临床期BPH的演进[20]。

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显示,前列腺炎也是前列腺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Dennis等[21]报道了Meta分析结果,他们发现有前列腺炎病史的人中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

以上研究提示前列腺炎可能增加BPH和前列腺癌的危险,但病因不清楚,尚需深入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