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肿瘤与肿瘤样变

骨肿瘤与肿瘤样变


骨巨细胞瘤合并
囊变、坏死、出 血。
病例二
病例三
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 软骨肉瘤:
尤文肉瘤:
脊索瘤:
滑膜肉瘤:
骨髓瘤: 转移性骨肿瘤:
骨肉瘤
osteosarcoma
LOGO
四种基本X线征象
• 肿瘤新生骨
• 云絮状、针状、斑块状等。
• 骨质破坏
• 虫蚀、斑片和筛条状
骨样组织构成。分为两部分:(1)瘤巢 0.5 - 2 mm;(2)周围的骨质增生硬化带。 肿瘤病变局限,多发生于骨干骨皮质,少发生 于骨松质。位于骨皮质的肿瘤,骨质硬化明显; 而松骨质的肿瘤,周围硬化较少。
临床表现
好发于 10 - 20 岁的青少年( 75% ),男性多于
女性,男女之比为 2 :1。多发生于下肢长管骨, 尤其胫骨和股骨。 病史长、发病缓慢。局部疼痛初为间歇性隐痛, 后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为甚,服用水杨酸钠 类药物可有明显的好转。患部隆起,多有压痛, 红肿不明显。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 10 - 50 岁,多数偏大在 40 岁以上,男
X线表现
长骨骨端或骨干 呈“泡沫状”或“粗网眼状”。 软住织 软组织血管瘤位于骨干旁,常累及骨干。
表现为:(1)软组织增厚,密度不均匀增高, 轮廓不平;(2)静脉石 小圆形大小数目不等 的较骨密度影,多数呈环形,中间密度稍低; (3)邻近长骨范围较广泛的骨膜反应或骨皮质 增厚或不规则外压性骨缺损。
Ollier氏病
CT、MRI表现
CT与MRI更清晰的显示肿瘤内部形态,并
可对其在骨内的定位更精确。 MR T1WI上呈中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 信号。肿瘤内钙化显示为低信号结构。
必须强调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CT和
MRI都无法明确病变是否为软骨源性,并 且CT和MRI也无法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MRI对软骨源性病变的组织学诊断的应用 并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最近的研究初 步结果表明快速对比增强MRI技术可有助 于良性和恶性软骨类肿瘤的鉴别。
• 骨膜反应
• 多层葱皮样、垂直针状等。
• 软组织肿块
• 常含瘤骨
分型及表现
成骨型骨肉瘤 • 瘤骨形成为主,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 骨膜增生明显 溶骨型骨肉瘤 • 骨质破坏为主,少有骨质生成。骨膜增生被肿瘤 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 Codman三角 混合型骨肉瘤 • 在溶骨性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可见瘤骨,可有 不同程度的骨膜增生
股骨远端干骺端单发性骨软骨瘤示意图
临床表现
临床除局部肿块之外,一般无症状。带蒂
的肿瘤可发生骨折,个别病例可恶性变。
X线表现
1、长骨干骺端临近骨骺线的骨性隆起,常 背离关节面或垂直于长骨生长,根据基 底部形状分为带蒂和宽基底两种。
X线表现
2、瘤体的皮质与松质骨分别与母体的皮质 骨与松质骨相连。
骨软骨瘤
LOGO
骨软骨瘤
又称“外生性骨疣”,属软骨肿瘤,是最
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多在儿童发病,常见 于10~30岁,男女发病相仿,可单发或多 发,单发多见。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有纤维组织包膜、软 骨帽和骨性基底构成。其基底可呈蒂状或 广基底。儿童及少年多见,肿瘤生长缓慢, 成年时停止生长。
X线表现
3、软骨帽钙化可呈菜花状或不规则斑片状 致密影。
多 发 性 骨 软 骨 瘤
X线表现
4、恶变征象 ①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的肿瘤突然生长加速。 ②软骨帽钙化密度变淡,边缘模糊或残缺不 全。 ③邻近母骨骨质不规则破坏。 ④瘤体内新出现透亮区。
MRI表现
能从多方向切面多个角度显示瘤体与患骨
3、近骨皮质的软组织异常: T1WI呈低信号,T2WI和STIR呈高信号。
4、增强扫描:
增强后多数瘤巢强化明显,少数瘤巢可呈
环状强化。滑膜炎时,滑膜强化。
牛眼征
内生软骨瘤
LOGO
内生软骨瘤
病因不明,多认为与胚胎组织残留和异位有关。
好发于软骨生长活跃的部位,一般为单发。多发 性内生软伴畸形称Ollier氏病;多发性内生软骨瘤 伴多发软组织血管瘤称Maffucci氏综合症。 肿瘤呈分叶状,有纤维包膜包裹,内为透明软骨, 软骨可发生钙化。骨皮质变薄,内层常形成不规 则的骨脊, 肿瘤呈单房或多房。 恶变率为 10 - 15 %,多发生于长管骨、肋骨和骨 盆,发展为软骨肉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LOGO
非骨化性纤维瘤
肿瘤起源于非成骨性结缔组织,无成骨趋势,
内无骨组织。 肿瘤生长缓慢,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成分叶状 纵向生长,骨皮质内层因被肿瘤侵润而变薄, 邻近少量骨质增生。
临床表现:
常见于 8 - 20 岁青少年,男性稍多于女性。 起病缓慢、症状轻微,仅有局部酸痛。部分病
临床表现
多无明显症状,颅骨可扪及硬性包块,发
生于鼻窦者,可发生额窦或筛窦炎。
X线表现
颅骨:肿瘤发生于颅盖骨,呈半球形,基底与
颅骨外板相连,向颅外生长。多数密度增高, 骨结构消失, 少数呈松质骨结构。 额窦和筛窦:鼻窦内类圆形致密影,直径 0.5 1cm ,径界清楚。 骨旁骨瘤:多为于胫骨,表现为皮质外增生, 肿瘤突向骨外,密度高,边缘光整。
大多数病灶因其他原因作mri检查时意外发现。
信号有一定特征,多数病灶在t1加权像及t2加权 像上均为低信号,反映了内部成熟的纤维组织; 如细胞成分明显多于胶原纤维,则可在t2加权 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含铁血黄素t2加权上表现 为低信号,硬化边缘的信号与骨皮质相似。
骨血管瘤
LOGO
血管瘤
X线表现

骨端 骨质缺损区,常直达关节面
偏心
横向膨胀性
膨胀明显可将对侧的骨端包 绕起来,此为该瘤特征之一,多数内有纤细 骨(分房型)少数呈单一囊变(溶骨型)

边界
清楚,无硬化边,内部无钙化、骨化
无骨膜反应 骨折后有

提示恶性
破坏区骨性包壳不完全、骨嵴残缺、模糊、
消失
肿瘤边缘出现筛孔或虫蚀状破坏 骨膜增生显著,有Codman三角 周围软组织肿块较大 疼痛持续加重,突然生长迅速
骨 巨 细 胞 瘤 ( 良 性 )
骨 巨 细 胞 瘤 ( 生 长 活 跃 )
骨 巨 细 胞 瘤 ( 恶 性 )
CT表现

骨端、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骨壳完整 内缘波浪状(骨嵴所致) 破坏区内软组织密度、无钙化。可见低密度 坏死区,有时可见液- - 液平面
肿瘤与松质骨界限清,无硬化边 生长活跃或恶性巨细胞瘤,骨壳中断,或软 组织肿块
例无任何症状,外伤骨折后偶然发现。
X线表现
好发于胫骨、股骨、腓骨近端干骺端,距骨骺
线3 - 5mm 处。亦可发生于其他长管骨。 肿瘤于皮质下沿骨的长轴生长,可达 4 - 7 mm 。 外形呈花瓣状或石榴皮样,外缘薄层骨质硬化 带,邻近骨皮质略呈膨胀性改变。 软组织正常,无骨膜反应。
MRI表现
肿瘤来源于脉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易分离。组织学分为:(1)毛细血管瘤 由极 度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2)海面状血管 主要 成分为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窦。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成人多见,男女发病率
相仿。好发于脊椎和颅骨。 多无临床症状,被偶然发现。少数位于脊椎者, 可出现脊髓和神经压迫。位于头颅者可扪及包 块。位于长骨者,可出现间歇性疼痛。
溶骨型骨肉瘤
溶骨型骨肉瘤
成骨型骨肉瘤
成骨型骨肉瘤
成骨型骨肉瘤
混合型骨肉瘤
混合型骨肉瘤
骨肉瘤的CT表现
骨破坏:皮质不规则破坏,骨髓内浸润。 增生:骨内外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瘤骨。 不同形式或放射状骨膜新生骨。 软组织肿块:沿破坏区生长,其内可有瘤骨。 增强扫描:肿瘤的非骨化部分可有明显强化,
X线表现
脊椎 多为单发,累及椎体的大部或全部,骨小
量粗疏、纵行排列,呈“栅拦状”或“大网眼 状”。椎体外形及椎间隙正常。由于脂肪沉积, CT可显示为低密度脂肪影;MRI显示为短T1、 长T2信号改变。 颅骨 病灶呈类圆形边缘整齐透亮区,周围可有 薄层硬化带,其中形态粗细不一的骨性间隔, 切线位观,呈“放射状”排列,与骨表面垂直。
骨肌系统影像学
濮阳市中医院放射科: 王厚革
LOGO
良性骨肿瘤
骨瘤: 骨软骨瘤:
骨样骨瘤:
内生软骨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血管瘤: 骨巨细胞瘤:
骨瘤
LOGO
病理
好发于膜内化骨骨骼,颅盖骨、额窦和筛
窦。少数亦可发生于长骨即所谓“骨旁骨 瘤”。 致密型:肿瘤由致密骨组成 海绵型:肿瘤由松质骨组成。 致密型多于海绵型。
的关系,特殊的软骨信号能直接显示软骨 帽,而软骨帽的变化是恶变的重要征象。 MRI还可显示肿瘤周边的滑囊改变,这些 都是MRI检查的优点。软骨帽在T1加权像 上呈低信号,在脂肪抑制T2加权像上为明 显的高信号,信号特点与关节透明软骨相 似。
骨样骨瘤
LOGO
骨样骨瘤
病因不明,肿瘤由成骨性结缔组织及其形成的
X线表现
多为于胫骨和股骨骨干皮质,少数可发生于骨
松质。 骨皮质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局部向骨外膨 隆,骨髓腔变窄,其中见较小的卵圆形低密度 透光区。干骺端骨松质的病变,瘤巢较大、骨 硬化轻微。
MRI检查
1、瘤巢: T1WI 呈低或中等信号强度,T2WI呈等
或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内部钙化或 骨化明显者则大部分为低信号。 2、周围骨硬化: 所有序列均呈低信号。
骨巨细胞瘤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LOGO
病理分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