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收稿日期 】2007 - 11 - 10 【作者简介 】和少英 (1954 - ) , 男 (纳西族 ) , 云南丽江人 ,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黄彩文 (1970 - ) , 男 , 云南永胜人 , 云南民族大学副研究员 ,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 士生 。
通过上述对文化概念的梳理不难看出 , 民族学 /人类学中文化概念的涵盖面是十分广泛的 , 既包 括了物质文化层面的内容 , 也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 的内容 , 还包括了制度文化层面的内容 。但是 , 民 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更加关注其中最为 核心的层面 , 即人们日常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及其行 为规范 。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价值观及其行 为规范 , 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人们的 思想 、言论和行动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达 13亿多的泱泱大国来说 , 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 量凝聚起来 , 就更是需要建立一套与社会政治制度 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 接的 、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 范 , 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 本 。胡锦涛同志 2006 年 5 月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 出了 “和谐文化 ”的概念 , 所谓 “和谐文化 ”, 是 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 , 以倡导 、研 究 、阐释 、传播 、实施 、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 的文化形态 、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 。它包括思想观 念 、价值体系 、行为规范 、文化产品 、社会风尚 、 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 容 , 是崇尚和谐理念 , 体现和谐精神 , 大力倡导社 会和谐的理想信念 , 坚持和实行互助 、合作 、团 结 、稳定 、有序的社会准则 。[ 7 ]和谐文化是与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 , 是全 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 , 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思想基础 。和谐文化中蕴含 的价值理念一旦被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 的日常生活之中 , 将会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 行为准则 , 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 。 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 , 就是要在推进和谐社会 建设的过程中 , 大力研究 、倡导和宣传和谐的价值 取向 ,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 引导 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 , 鼓励一切有 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和行为 , 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 的和谐因素 , 并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法律和道 德规范体系 , 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既充满活 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 ,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 。[ 8 ]因此 , 建设和谐文化 , 促进社会和谐 , 既是 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 也是中国共产党不 懈追求的一个远大目标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提 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 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 最终使全国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 、满意 度较高的现代生活 。
包涵耕种 、居住 、练习 、留心或注意以及敬奉神 灵等意思 。[ 2 ] ( P321) 泰勒认为 :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 复杂的整体 , 它包 括 知 识 、信 仰 、艺 术 、道 德 、 法律 、风俗等等 , 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可以习得 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 3 ] ( P1)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人 类学家 马林 诺夫 斯基 (B ronislaw M alinow ski) 在 其名著 《文化论 》中进一步发展了泰勒的思想 , 认为 “文 化 是 指 那 一 群 传 统 的 器 物 、货 品 、技 术 、思想 、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 这概念包容着及 调节着一切社 会科 学 。”[ 4 ] ( P23) 之 后 , 许多 人类 学 家都对文化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了探讨 。据美国人 类学 家 克 鲁 伯 ( A. L. Kroeber) 和 克 拉 克 洪 ( C lyde Kluckhohn) 1952 年的统 计 , 当 时关 于文 化的定义多达 164种 , 他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 己关于文化的定义 , 即文化是 “构成人类群体独 特成就 (包括表现于器物者 ) 的模式 , 包括外显 的和潜隐的模式 , 也包括属于行为或指导行为的 模式 , 它 是 借 助 于 象 征 来 获 得 并 进 行 传 递 的 。”[ 5 ] ( P6) 克拉克洪还在 《人类之镜 》一书中用 大量的篇幅将文化依次定义为 : ( 1) 一个民族的 生活方式的总和 ; ( 2) 个人从群体那里得到的社 会遗 产 ; ( 3 ) 一 种 思 维 、情 感 和 信 仰 的 方 式 ; ( 4) 一种对行为的抽象 ; ( 5 ) 就人类学家而言 , 是一种关于一群人的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 ; ( 6 )
一个汇集了学识的宝库 ; ( 7) 一组对反复出现的 问题的标准化认知取向 ; (8) 习得行为 ; ( 9) 一 种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 ; ( 10 ) 一套调 整与外界环境及他人的关系的技术 , 等等 。[ 6 ] ( P5) 对于民族学 /人类学家来说 , 文化长期以来都被 看作人类的生活方式 , 是经过学习和社会传承而 来的态度观念 、行为模 式以 及器 物 、艺 术等 等 。 近些年来 , 民族学 /人类学家开始注意到文化关 于实际行为的一面 , 以及存在于行为背后的信 仰 、抽象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另一面 , 即认为文化 不是不可见的行为 , 而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 、导 致行为并且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 。根据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 - 斯特劳斯 ( C. Levi strauss) 等人的研究 , 理念层面 ( The realm of i2 deal) 或象征之力 ( The fo rce of Sym bo ls) 是塑造 人类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而美国人类学家克利 福德 ·格尔茨 ( C. Geertz) 和澳大利亚人类学家 基辛 ( R. Keesing) 则更是以文化符号 ( Cultural Codes) 来说明人类同文化的关系 , 认为 这套 文 化符号是潜藏在人类行为背后 、指引着人类日常 生活中所思所行的一切东西 。因此 , 近期较为流 行的文化定义便是 : 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 , 当社会成员按照它们行动时 , 所产生的行为应限 于社会成员认为适合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之中 。 此外 , 文化还有着全体社会成员可共有共享 、可 用来相互沟通 、可通过学习得到 、以语言等象征 符号为基础等特征 。[ 5 ] ( P6 - 7)
2008年 1月 第 25卷第 1期
【民族学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Vol125, No11 Jan. 2008
从民族学 /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和少英 , 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 党政办公室 , 云南 昆明 650031)
— 17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5卷
一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和重要 标志 , 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源泉 。我国早 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 “文化 ”这一术语 , 著名 学者刘向在 《说苑 ·指武篇 》中指出 : “凡武之 兴 , 谓不服也 ; 文化不改 , 然 后加 诛 ”。这里 的 “文化 ”含 有 “文 治 ”与 “教 化 ”之 意 。此 后 , 众多学者围绕着 “文化 ”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又展 开了全方位 、多角度的探究 。在西方 , 英文中的 “文化 ” ( Culture) 一词源自拉丁 文 “Cultura”,
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建 设和谐文化 , 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和谐 。仅以云南 的情况为例 , 如果我们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云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
观为基本内容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 , 它是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因此 , 胡锦涛同志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建设和谐文化 , 培育文明风 尚 ; 弘扬中华文化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推进文化创新 ,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这是很有必要 的 , 也是非常及时的 。
其次是具有开放兼容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 , 云南各民族相互交流 、相互渗透 、相互影 响 , 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 , 兼容并蓄 , 博采 众长 , 吸收融合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来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 形成了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的开放兼容的特色 。众多的民族文献 古籍和历史文物 , 给我们留下了各民族文化互相渗 透和影响的大量例证 ; 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民俗 礼仪 、民族风情 、民族服饰 、节日庆典 、工艺美 术 、民间乐舞 、建筑艺术 、神话传说以及宗教信仰 等方面 , 更是处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 。譬如 , 白族的本主教信仰就是由儒 、释 、道 、本主 、巫等 杂糅并存而构成多元的文化组合 , 堪称云南各民族 开放兼容特色的典型例证 。
第 1期 和少英 , 黄彩文 : 从民族学 /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建设
南民族文化 , 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 首先是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 。云南是一个多民
族的边疆省份 , 仅 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 25 个 , 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 。其中傣 族 、哈尼族 、白族 、傈僳族 、拉祜族 、佤族 、纳西 族 、景颇族 、布朗族 、普米族 、阿昌族 、怒族 、基 诺族 、德昂族以及独龙族等 15 个少数民族为云南 所独有 , 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众多的民族成 分 、特殊的生存环境及丰富的生物资源 , 造就了云 南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各民族在 “大杂 居 、小聚居 ”的分布格局下长期保持着多元文化 和谐共存的良好态势 , 使得云南一直成为民族学 / 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