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重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分类】地方立法调研报告正文重庆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为贯彻落实《环保法》,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今年3月份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

为协助常委会做好此项监督工作,市人大城环委组织开展了对我市环保工作的调研。

为突出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本次调研在内容上重点围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两个方面;在区域上突出都市功能核心区,同时注意邀请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市人大代表参加;在时间节点上重点调研2014年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3月10-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定宇带领由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各工作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唐家沱污水处理厂、重庆发电厂、化龙湖环境综合整治等10个现场,还临时调整调研安排,随机抽查了九龙坡区毛线沟加油站油气回收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成效2014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抓好“深化改革、治理污染、守住底线、完善考核、强化基础、确保安全”环保“六件大事”为重点,环保工作取得了新成效,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6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1%;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良好,三峡库区水质保持稳定,城乡饮用水源总体安全。

主要体现在:(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初显。

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市政府召开全市环保工作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安排,组织督查调研组对区县落实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进行督查,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和环保领域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正在加快形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受到国家环保部充分肯定。

环保投融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起成立了规模为10亿元的全国第一支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新推进排污权(污水、废气、垃圾)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不断强化市场配置环境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全国具有创新示范意义。

(二)强力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生活在宜居环境中的目标,强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田园”环保“五大行动”。

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目标责任书确定的硬任务顺利完成。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完成2000余个污染防治项目,重庆九龙电厂、北碚区磨心坡电厂等一批污染企业被关闭,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7万辆、燃煤锅炉512台,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56个湖库整治民生实事完成25个湖库整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民生实事完成650个项目、启动900个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重点河流污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了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一批生态环保项目。

开展了以PM2.5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0天,增幅居全国第6位。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境安全得以保障。

全市10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并配置专兼职环保工作人员2498人,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完成首轮全员培训,初步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环境监管网络。

投入1.2亿元,全面推进环境监察、应急、监测、宣教、信息、辐射等监管能力建设。

设立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从2014年10月起开展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空气质量预报,积极防范重污染天气。

开展了“四清四治”(清理“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环保专项行动,清查污染源8万余个,对2.4万个污染源提出整治要求;开展全市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1.8万个问题得以整治。

2014年全市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环境压力持续加重的形势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突出表现在:(一)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2014年主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46天,占67.4%;不达标的天数119天,占32.6%。

未达标的天气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天数最高,比例占63.9%。

六项主要污染物中,PM10、PM2.5平均浓度都超标(分别超标0.40倍、0.86倍)。

工地扬尘、道路保洁、渣土运输、堆场控尘、裸地扬尘、绿化积尘等的常态化日常监管还比较薄弱,常态化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

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工业涂装等行业污染突出,我市能源仍以本地产的煤炭为主,硫分和灰分含量很高,而全市耗煤超过6400万吨,仍呈上升趋势,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升与削减空间有限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缓解。

交通污染增量较快,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21%(每天增加700辆),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近100万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贡献率已占28%,交通污染呈加重趋势。

我市没有炼油厂,高品质的车用汽油、柴油缺乏,相对国家要求和中东部城市明显滞后,对销售劣质油的查处缺乏手段。

(二)水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困难。

2014年“碧水行动”有87个乡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没有完成,已经建设的493个乡镇级污水处理厂有50%以上,因管网不配套、工艺不合理、运行经费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运行不正常,未能充分发挥环保效益;57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有31家超负荷或满负荷运行,改扩建工程进展滞后。

全市近7万家养殖场中近5万家没有排污处理设施。

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点多、分布散,安全保障难度大。

2014年主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同比有所下降。

长江、乌江、嘉陵江上游流域规划建设7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现已建成16座电站。

电站建设造成江水流速减缓,逐级流量减少,水体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三峡库区支流“水华”频繁。

库区36条支流呈富营养的断面比例为41.7%(其中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的比例分别为36.1%和5.6%)。

(三)环境执法待加强。

代表们普遍反映,环保执法中部门职责不清、监管缺位、互相推诿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比如,在对扬尘污染治理上,环保、城乡建设、国土房管、市政、交通、园林绿化、城乡规划、农业等部门都有管理职责,“九龙治尘”导致公众难以搞懂弄清,存在着群众投诉受理中的“踢皮球”现象。

部门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在落后产能淘汰、污染企业关停、黄标车淘汰、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还未能形成合力,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群众感到,环保部门在执法中处罚轻或者处罚无用现象非常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情况依然普遍,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代表认为,一些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在引领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的作用体现还不明显,有的政府部门和区县在招商引资、安排项目、推进建设过程中甚至还没有将环境指标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污染产业“宽进严出”现象在这些区域仍较为普遍,重GDP、轻环境保护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仍未根除。

公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还不强,节约水电、珍惜粮食、公交出行等良好生活习惯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还没有变成自觉行动,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意识比较淡漠。

三、几点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当前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提出如下建议:(一)切实抓好《环保法》的贯彻实施。

市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要把实施好这部法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抓手。

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政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细化部门职责,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要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府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严格执行《环保法》授予的监管权力、问责措施和监管制度,确保这部法律真正得以落实。

各级司法审判机关要与行政执法机关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使《环保法》真正成为“杀手锏”。

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要跟踪了解《环保法》实施情况,支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适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执法检查的建议。

各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也应加强督促检查,推动法律的贯彻实施。

市人大常委会应加快制订《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修正《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为提高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提供法治保障;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水污染防治专题询问,各区县(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应同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推动解决影响我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突出问题的合力。

(二)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 着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要按照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集中整治结合、辖区治污和区域共治联动的要求,下大力解决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重点加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PM2.5的治理与监测,抓好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减排、高污染行业及重点企业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开展大气污染预控预警和联防联控。

要把护水治水兴水作为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力涵养和保护好库区水环境,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彻底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确保饮水安全。

要进一步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完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策措施。

要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设施正常运行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