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部,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的特殊区域,在这片热土上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革命史迹和名人故居,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池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韦国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同时它还是广西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的故乡,河池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以东兰县为例,1929年,该县总人口为11万多人,到了1935年只剩下5万多人,大部分都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因此,在1955年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广西籍17名将领中,河池籍就有7人,河池被确定为全国革命老区之一。

河池历届政府和当地群众十分珍视革命老区的荣誉,多年来,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护好分布在河池境内的各处革命遗址,将其视为河池宝贵的历史财富,科学规划,认真修缮,力争使革命遗址体现出当时的革命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意义。

一、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现实意义首先,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

”因为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乡土历史资源,看得见摸得着,与当地人有着天然的感情相连,它可拉近人们与历史的距离,加上多年来形成的“乡风民情”很容易成为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以此准则来要求自我,激励自我,从而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的远大目标和理想。

随着河池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乡土历史有了“升温”的沃土,民众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河池乡土历史教育的开展,教育将更加充实和生动。

例如,2009年河池启动了“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组织各界青年朋友,沿着红七军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使他们认识到脚下生活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家乡辉煌的过去常常使他们引以为自豪,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热情。

再如,缅怀韦国清的历史功绩,目的就是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以韦国清同志为榜样,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对党忠诚,光明磊落,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报效祖国,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挖掘乡土历史资源能推动河池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东兰县为例,近年来该县先后建设完善县烈士陵园扩建工程,完成对韦拔群烈士故居、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和文物的维修,加上东巴凤革命老区大会战,老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重大的改善,造福了当地的人民,提高了该县的知名度,引来了外地很多客人到东兰参观考察、投资。

其他各县市也利用各种有利契机,抓住机遇,先后兴建了河池红军标语楼、宜州村民自治中心等纪念馆,各县市博物馆也相继修建起来,所有这些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河池乡土历史教育能加厚河池腾飞的社会基础。

人民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及公民意识,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是实现河池发展和腾飞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

开展乡土历史教育有利于提高河池人民的整体素质。

在学校开展乡土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河池乡土历史知识势必要通过学生辐射给家长和社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广大民众在提高河池历史知识水平的同时,河池的传统美德、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将得到大力弘扬,进而推动人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比如通过了解红七军在河池的艰苦奋斗,可以培养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舞人们努力工作。

象都安的乡村医生蓝云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宜州村民集体营救空军飞行员,正是公民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二、挖掘河池乡土历史资源的措施(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源,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河池现有的历史资源包括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各阶层人民接受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

每逢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各单位部门应积极组织民众到当地或附近地区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出土文物参观、瞻仰,或者开展入党入团宣誓活动,使其置身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之中,让人们切实受到革命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民众到烈士陵园开展祭祀革命先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此外,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可以组织干部到罗城县成龙公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通过了解该公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廉政素材,使于成龙的思想品格和人格操守成为现代官员学习的楷模。

(二)加大投入扩大宣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中,广西共有10处,东兰境内就有5处,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通过乡土历史教育、挖掘才能使人们全面了解它们,最后才能完整全面地展现给游客。

要对旅游产品实施包装,除使用常规的网络、书籍、文章、标志牌等宣传外,还要从旅游交通、游览服务、旅游安全、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对景点进行完善建设。

举办红色旅游节,把红色旅游产品销售出去,让更多的旅客前来欣赏。

例如东兰加大投资,打造和修建4a级红色旅游区以及壮乡英才园,营造良好旅游环境,使旅客满意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条“县城-东兰县烈士陵园-韦国清上将故居-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东里三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江平田园风光-县城”的旅游线路。

(三)开发和修复古遗址,让古貌换新颜,并发挥出新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成为彰显城市特色和优势的宝贵资源,保护它们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修复过程中,要设法让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商业所用。

河池现保存的古建筑分散各地,但数量可观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的情况不多,较为著名的有宜州市怀远镇,在古代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及发达的水路交通,长时期里曾是环江、金江城、宜州三地货物集散地,除本地人外,贵州荔坡县、柳州等地许多商人云集古镇,市场繁荣。

岁月沧桑,至今留下了许多民房古建筑,它们多数保持明清风格,作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有限资源,怀远古镇景观带有明显的稀缺性,况且怀远镇的区位优势明显,政府可加强引导开发,通过市场动作,把古街道建成一条云集南北杂货的仿明清街,让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八方来客,让人们感到如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古文化历史,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处处会让游客感到古镇的魅力所在。

此外,也可以在原遗址上重建纪念馆、公园等,如宜州市修建了浙江大学西迁公园,成为了集休闲和教育的良好胜地,宜州市还因此跟浙江大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发展。

(四)开展纪念历史人物活动,提高地方知名度河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士名人,特别是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家,他们以杰出的才华,赢得了当时和后来河池人的赞誉。

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发掘,对弘扬河池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那些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我们可有选择地为其树碑立传,并在当前新形势下赋予新的内涵,让后人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道德和精神,例如,可以利用纪念韦国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的契机,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他们的旧居或故居,建立乡贤祠或乡贤馆。

东兰县的壮乡英才园的修建是最好的例子。

同时整理、编写河池乡贤资料,作为知我河池、爱我河池的乡土教材和对外宣传河池、推广河池的重要读物。

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老同志、老革命重聚河池,回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共商当前的发展大计。

还可以发挥他们后代的作用,以史为媒,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多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借此凝聚乡情、推介家乡、招商引资,服务河池经济,推广河池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重视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发挥数字历史资源的重大作用近年来,河池有的村屯都篡写了本村屯志、史等,其目的就是加强对外宣传本地文化,让后代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家乡。

而地方文献中大量的地区知识信息,大多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其他书刊中,要求我们要经过艰辛劳动发掘这部分资料,不断增强地方文献的搜集力度、利用广度和研究深度。

在地方史料的收集、篡写史料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技术多渠道地收集乡土历史资源,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在网络中搜索到更多的相关资料图片,使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

甚至可以运用影视多媒体手段编纂方志,按照原有纸质方志的内容进行影视多媒体制作,通过三维动画和风光拍摄相结合的方式,作为电视节目播放销售,从而实现方志资源更广阔范围内的社会服务。

三、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适用性原则。

河池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必须要有区别、有选择地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包括了广博的内容,其中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诸如算命、看相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不良因素。

而我们只能根据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历史的内容,体现民族文化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因此,政府在开发时应明确乡土历史资源收集的重点,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健康成长。

第二,计划性原则。

乡土历史作为经济发展拓展资源,其经费及经验十分有限。

因此,作为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主力的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所开发的历史资源的质量,充分提高乡土历史的内在价值。

例如,河池市最大的历史资源亮点,从阶段上看,主要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从地域上看东兰的历史资源最为丰富,这样就可以考虑以东兰县为中心,把宜州、金城江区、巴马等县红色景点等进行资源组合,把红色旅游地周边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宣传,给游人不同的新奇的体验。

第三,多样性原则。

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坚持开展乡土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等活动,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做到对象上面向大众、内容上通俗易懂、形式上活泼生动,例如,每年可定期举办“红色河池”革命历史教育活动,活动包括开展英烈事迹展,深入到广场、社区举办革命主题文艺晚会,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举办红色故事读后感征文活动等。

使活动参与范围广,形式新颖多样,让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家乡的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缩影,挖掘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造就民族创造力,兴盛民族生命力。

乡土历史,激励着我们奋斗,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