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的演变
2、明 清 传 奇
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 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 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 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 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 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 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 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1)宋元南戏 2)元杂剧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 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 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 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 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从1937年到1949年,是在战乱中京剧队伍分化和重新组合 的时期。"八一三"以后,不少京剧演员,积极投身救亡运动。 抗战转入持久阶段后,解放区、国统区、敌战区,分别出现 了不同的情况。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各个革命根据地,八年 间,编演了大量的新历史剧和现代戏。较知名的有《大战平 型关》、《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闯王进京》等。 1941年由延安鲁艺平剧团和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 成延安平剧研究院,一些进步的京剧演员和爱好京剧的新文 艺工作者聚集在革命圣地,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的京剧改革 工作者一道,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配合,为京剧的推陈出 新摸索出一条道路。其中不少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戏曲战线 的领导骨干。抗战后期,接收并改造了一些日伪军队的剧团 和演员。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 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 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 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 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 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 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 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 (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习称"髦 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 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 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 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 (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 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 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 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 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 接或直接的影响。
•
•
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 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 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的两个标志。
秀( 可 那 争 化 统 代 展 廪 化 层 发 启 了 这 作三 以 样 鸣 政 治 得 无 足 的 建 展 示 它 门 品) 向 出 的 策 者 到 一 而 繁 筑 经 : 。 课 并我 元 现 方 , 一 繁 不 知 荣 , 济 ( 从 程 且们 朝 “ 针 坚 定 荣 是 礼 。 经 , 一 中 , 善要 那 文 , 持 要 发 在 节 孔 济 经 ) 我 让 于继 样 字 不 百 制 展 商 ” 子 的 济 统 也 我 总承 冷 狱 可 花 定 的 业 而 说 发 基 治 得 粗 结前 落 ” 以 齐 开 。 繁 戏 过 展 础 者 出 浅 前人 文 , 向 放 明 ( 荣 曲 ; 促 决 一 了 的 人的 人 也 清 百 的 二 的 的 “ 进 定 定 一 了 的优 。 不 朝 家 文 ) 朝 发 仓 文 上 要 些 解
•
怀质 韵 细 请 , 曲 超 出 。 写 的, , 体 停 是 文 越 高 有 作 感去 去 会 下 我 学 传 质 了 技 动感 拾 戏 你 们 是 统 量 深 巧 。受 起 曲 们 炎 我 但 的 厚 , 戏人中的黄国不文的并 剧们婉脚子传可学文且 带已转步孙统以作化要 给遗细静的文抛品基和 我失腻下骄化弃。础他 们的的心傲瑰传我才人 早美京来,宝统们能多 已好腔去所之。可创交 忘品京细以一戏以作流
•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 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 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 公》。 • (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 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 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 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 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 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 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 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 妻子的痛苦。
个人感想
今 曲得 。 论 丁如 唱 何 《 能 曾 的 颗 年 在 年 史是 这 最 比今 戏 时 包 听 几 明 和 的 中 选 的因 是 多 波耳 的 过 公 到 何 星 唐 历 国 了 不为 为 的 的边 剧 年 打 收 时 , 诗 史 浩 中 了大 什 是 《充 团 时 龙 音 , 那 宋 长 浩 国 解家 么 斥来还袍机大就词河荡 文 。对 呢 的贺能》里街是一中荡 学 中 < 》是 新 看 , 放 小 戏 样 , 的 当国 我 赏 谈贾 年 到 曾 着 巷 曲 闪 有 五 我戏 觉 析 斯。来几的还。耀一千 baby , lady gaga •
•
3、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 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 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 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 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 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 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 富多彩。 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有:江苏的昆曲、安徽的黄梅戏、 浙江、上海等地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 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山东的吕剧、柳琴戏、河北梆 子等。
4、京剧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 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 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 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 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 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 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 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 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 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 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 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演变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 2.明清传奇 • 3.清代花部 • 4.京剧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 是戏曲的孕育期。 •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 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 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
2)元 代 杂 剧
元曲
散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唱
杂剧(散曲+“科”+白”) 唱+演
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 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 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 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 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