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距与移情说美学布洛李普斯
19
3、劉昌元:
[1]很難證明「心距」是審美經驗的 必要條件(107-109);
‧從事審美活並不一定需要「有 自覺地維持心距」(常是自然採 取)(107-109)。 Ex.觀賞山水畫; ‧至於「不自覺的心距」則根本 無法由經驗來證實它或否證它 (108)。
20
[2]但培養保持(有意的)心距,卻 是維持健康生活態度的必要條 件(109)!
2
本週主題
壹、心理距離說美學【簡稱「心距說」】 貳、移情作用說美學 【簡稱「移情說」】
3
壹、心理距離說美學
4
一、「心理距離說」的意義
——[英]布洛(E. Bullough)的說法
5
〔一〕提出(95):
1912 〈作為一個藝術因素和審美原則
的心理距離說〉 (「英國心理學雜誌」)
6
〔二〕何謂「距離」?(96)
21
◎問題討論:
Q.心距說,在美學上的價值真的 一無是處嗎? 或者,心距說的價值,充其量 只是在做人處世的態度上嗎?
22
貳、移情作用說美學
23
一、「移情作用說」的意義
——[德]李普斯(T. Lipps)的說法
24
Q.何謂「移情」?(101-103)
‧此指「審美的移情」 【不同於實用的移情】
(103-104)
‧許多具高度審美價值的作品,並 不要求吾人有自覺的移情! (110)
‧至於,不自覺的移情,既然不自 覺,我們如何得知是否移情? (110)
34
‧ex.一個藝術品是否悲哀? 不需要移情就可解釋(111)。
‧Ex.畢卡索的「三名舞者」 的令人興奮!(111)
35
36
1925年/三名舞者/畢卡索/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教材: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第六章。
目標: 1.理解「心距說」的意義並檢討之 ; 2.理解「移情說」的意義並檢討之 。
1
前言
「審美態度」(aesthetic attitude),除 了史多尼茲的理論外,尚有「心理 距離」(Psychical Distance)、「移情 作用」(Empathy)兩個重要的理論。
Ex.睹物-思人-悲/睹物-悲
28
※補充:
希臘神廟的柱子風格主要有三種:多 立克柱式(Doric),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 和愛奧尼式(Ionic Order)。
多立克式是最早的一種,派特農神 廟就是這種風格。粗大雄壯,沒有柱 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 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性柱。派特農神 廟的就是這類風格。
(ex.個人的目的、需要、功利—耽 心、恐懼、緊張等) 之間揷入一段距離。
(讓我們的眼光發生變化)
9
Ex.布洛的經典例子: 海霧VS.我【水手或遊客】
Ex.大溪和平老街 VS.
斗六太平老街 【陌生人VS.當地人】 (此例同時有空間與時間距離感)
10
11
12
它可發揮什麼作用?(97) 1.否定或抑制的一面:
抑制實用態度的支配。 2.肯定的一面:
在抑制實用態度的新基礎 上將經驗予以精煉 (用心營造)
(elaboration of experience)
13
※補充:
比較「心距說」 與Kant 、J. Stolnitz 「無私」概念的同異(30,84,97)
同:皆有不受實用態度支配之意
14
異: Kant :不關心對象是否真實存在, 也沒有佔有對象的欲望。
但又不能太近(但又始終有距離)】 「距離的自我矛盾
或二律背之煩惱》
VS.某讀者(正好失戀)
17
二、「心理距離說」的檢討
——霍斯柏斯、狄奇、劉昌元
18
1、霍斯柏斯: 「心距」一詞有歧義, 只會製造解釋上的混亂。
2、狄奇:海霧的例子不當、 「心距」是虛幻的 (應該用「注意」來取代)
‧日常用法: 兩物之間 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差異。 Ex.
7
‧美學用法: 1.本義的用法:
(實際的、物理的)空間、時間距離 Ex.
2.喻義的用法:空間、時間距離感 Ex.第一次到臺北101的遊客、 古代的錢幣或花瓶;
8
〔三〕何謂「心理距離」? (屬喻義用法!)
在「某事物」和
「帶著實用態度對待某事物的我」
J. Stolnitz:沒有外在目的之意。
「心距說」:(在合乎心距的原則下) 與事物仍保留某種切身關係 (personal relation)(情感)(98)
15
〔四〕「心理距離說」的原則(98-99) 1、雙方要配稱【門當戶對】
2、距離要適中 【不能太遠(抽象), 也不能太近(寫實)】
16
3、如何適中? 【盡量接近(最大限度地縮小距離),
29
30
31
‧此移情,包括兩種
[1] 有自覺的「同情的理解」【此不 同於一般「只是分享他人需要與情 感的「同情」】(103)
Ex.「設身處地」、
「不帶偏見,讓對象性質顯現」
[2] 不自覺的
Ex.希臘神廟 Doric式石柱給人的
感覺(110)
32
二、「移情作用說」的檢討
——劉昌元
33
1、很難證明「移情」是審美 經驗的必要條件(110)
2、但對於避免受偏見支配、 了解別人的言行而言,仍是相 當重要的(112)
37
◎問題討論:
Q.同樣的,移情說,在美學上的 價值真的一無是處嗎? 或者,移情說的價值,充其量 只是在做人處世的態度上嗎?
38
參、總結(112)
39
總之,不論心距說或移情說,就 它們作為一種審美態度而言, 皆不是審美經驗的充分條件, 也不是審美經驗的必要條件。(112)
40
※補充:
充分條件:P → Q ex.天下雨→地濕
必要條件 : ~P → ~Q ex.~細胞→~人
41
25
‧屬感情的投射, 含「由我及物」、「由物及我」 雙方面【不同於知覺投射】
Ex.由我及物(102)-擬人化 由物及我(102)-我看見山聳立,
不免自己挺立腰來
26
有「物我合一」的效果 【但只是暫時忘記物我的不同】
(103)
27
過程不同於「聯想」(104) [1] 聯想是間接的/移情是直接的
Ex.希臘神廟 Doric式石柱給人的 飛騰感覺是直接的! [2] 引起聯想之物與該情感之關係 是偶然的/移情則是必然的(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