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康复治疗
诊断标准
1、骨量的测定 2、脆性骨折 ê 与正常情况下同人种青年人骨量的比较(T值) ê定义范围 ê 骨质疏松症的 T值 < - 2.5
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诊断标准为: (1)正常:骨密度T值«-1s。 (2)骨量减少:骨密度T值«- 1~ - 2.5s。 (3)骨质疏松症:骨密度T值«- 2.5s或以下。 (4)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T值«- 2.5s或以下 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流行病学
相对男性,女性峰值骨量小,骨量更容易丢失,如图所 示女性的患病率要远远高于男性。
• 正常的骨代谢
临床表现
骨痛(腰背酸疼痛) 骨折 身高缩短,骨骼畸形 功能障碍(活动受限)
临床表现(一)
腰背酸痛
特点:弥漫性、无固定部位、劳累后加重
初期:活动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步发展到持续性 疼痛 胸腰椎出现新鲜骨折时,疼痛剧烈;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 “无声无息”
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女性比男性多:绝经期后女性激素分 泌锐减,加速骨质的流失;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
亦相继上升。
流行病学
中老年多见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50-60岁为30%; 60-70岁为60-70%; >75岁高达80%
男性70岁以后发病率约为20%
– 直立站在一个固定的桌子前面,臀部紧贴 桌边,头保持正常位置,双手叉腰,肩膀 向内使劲;坚持5秒,休息,如此重复5次 ,每天可数次循环。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 避免骨折:
– 外出时:最好穿防滑的橡胶底鞋,冬季穿温暖 的靴子;可以使用髋部保护器,戴护腰;注意 公共场所的防滑标志,选择摩擦大的地方行走 (石子路、盲道等);动疗法的作用
• • • • • • • • 1.运动应力负荷是骨矿化的基本条件。 2.运动应力负荷能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质密度 3.运动应力负荷大小决定骨密度高低。 4.促进性激素分泌。 5.运动促进钙吸收。 6.运动能增加骨皮质血流量、促进骨形成。 7.运动应力负荷在骨内产生微电池、促进骨形成 8.运动通过提高肌力改善骨密度。
太级拳
5次/周
1年
Murakawa K . 2004
有效
Ⅱ
• 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干预实验
干预措施 肌力训练 改善平衡 太极拳 参考文献 Robertson M . C . 2002 Robertson M . C . 2002 跌倒减少(RR) 0.80 0.51 95%可信区 间 0.66~0.98 0.36~0.73
家庭日常运动
• 承重锻炼:可以通过行走、慢跑、网球、 羽毛球等调动全身肌肉活动的项目增强骨 骼;
– 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进行瑜伽、普拉提、游泳 及骑自行车等弯曲动作太多的运动。
• 平衡训练
– 垂直站在稳定性良好的椅子后面,双手扶住 椅背,分别踮起脚后跟和脚尖各重复10次; 每天做一组,熟练后可尽量不依靠椅子。
– Ⅰ型 绝经后 – Ⅱ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 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青少年,病因不明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 是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风 湿免疫性疾病,其他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病 等;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及制动 等其他因素所致。
基础措施-运动疗法
包括: 运动的方式
运动的强度 运动的时间 运动的频率 运动的疗程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
运动的方式
• 有氧训练 : • 力量训练: • 抗 阻训练:应包括全身主要 的肌群 ,这样 才能作用到 四 肢。 以下是在健身房或体育馆 的器 械 上进行一组推荐的 运动: 伸髋 :臀肌、月 国肌、后背肌群 ; 伸腰 : 后背肌群 ; 伸腿 :股 四头肌; 压腿 :臀肌 、股 四头肌、月 国肌; 后拉 :背阔肌 、寓部 、斜方肌 、腹肌 ; 划船样动作:背阔肌、肩部 、肱 二头 肌 ; 所加的负荷应在重复运 动 10~15次之后让患者感 到肌 肉 疲 劳为宜,并且 以后应逐 渐增加
运动处方
运动的强度 • 首要的原则是 “超负荷 ”,即在运 动过程 中加在 骨上 的负荷 应不 同于且 大于 日常 活动 中的 负荷 •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 • 有氧训练:靶心率=(220—年龄)*60%~80%
运动处方
运动的时间与频率
肌力、牵拉、有氧训练有所不同
运动的疗程
终身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合适的穿戴 佩戴“身份”卡 有效性与安全性 运动过量与运动不足 应有目的地选择性对OP好发部位的相关肌群进行运 动训练。
THE
END!
扫 描
运动训练的重要提示
大量 的不恰 当的运动是有害的。对脆弱的骨骼上进行过分 的训练将引起机体疲劳和压缩性骨折。 椎体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避免过度前屈,如触摸脚尖和划 船样动作
长期高强度 的运动加上限制热量 的摄入会产生实质性 负 的能量平衡,下丘脑 一垂体 一性腺轴功能失调,从而导 致雌 激素循环紊乱,使之 不能产生对卵巢和骨骼原 有的 正面作用。 不论负重训练对 增加 骨量 的积极作用有 多大 ,雌激 素水 平 的下 降都将会加速骨吸收和骨丢失。
临床表现(二)
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特点:
脆性骨折
在日常活动中,即使没有明显 较大的外力作用,小于站高, 便可发生骨折 骨折部位比较固定 椎体骨折 桡骨远端 髋部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
髋部骨折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临床表现(三)
• 身材短缩,驼背 • 身材短缩,主要是椎体压缩和驼背所致 • 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之 一
深绿色蔬菜(大、小白菜、甘蓝、西兰花等) ,豆制品类,坚果类(花生、杏仁等)不仅可 以提供钙质,还有助于钙质的吸收。
基础措施-生活方式
常晒太阳,促进自身合成维生素D
基础措施-运动疗法
• 锻炼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的影响
锻炼 背肌耐力 有氧踏步 频率 5次/周 2次/周 期限 2年 1年 参考文献 Uusi-Rasi K . 2003 Sinaki M . 2002 结果 有效 有效 证据级别 Ⅱ Ⅱ
– 在家时:尽量将生活用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在厨房、厕所等地面放 置防滑垫;晚上最好在房间里开一盏小灯,或 者在床头放一个手电筒。
运动绝对禁忌
• • • • • • • • • • • • 1.限制身体活动的卧床者。 2.持续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状态。 4.安静状态下。血压高达200/120mmHg以上者。 5.运动时,血压反应异常且伴有症状者。 6.严重的心律失常。 7.近期发生体循环或肺循环血栓者。 8.血栓性脉管炎患者。 9.心力衰竭失代偿期。 10.活动性心肌炎。 11.严重的大动脉狭窄。 12.急性全身性疾病患者,包括发热患者。
氟制剂 PTH
物理治疗
1.短波、 超短波及温热疗法等,有良好止痛、改 善血循环等作用,可适当选用或交替使用。 2.电刺激疗法 长期卧床的OP患者在静脉血管中易 形成血栓,可利用电流对腓肠肌节律性刺激,对 静脉和淋巴管有促进回流的作用。 3.旋涡疗法 适用于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功能活动 障碍者。 4.蜡疗 5.中药热奄包
康复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疼痛评定 肌力评定 ROM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生存质量评定 心理评定
康复诊断
功能与结构
功能:运动功能受限,感觉功能受限,心理功 能受限 结构:骨密度下降、骨折
活动与参与
日常生活能力受限、社会参与能力受限
运动相对禁忌
• 1.高血压,安静时血压达180/110mmHg者 。 • 2.低血压,伴脑血管供血不足者。 • 3.难以控制的糖尿病。 • 4.关节疾病,影响活动者。 • 5.心力衰竭,代偿期。 • 6.伴有症状的贫血症。
药物治疗
基础药物 抑制骨吸收药物 促进骨形成药物
钙 维生素D
双磷酸盐 降钙素 雌激素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
八堡村卫生所
2018年1月28日
骨质疏松的定义
WHO定义(1994)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 2000
骨量低下 骨组织微结构破坏 骨脆性增加 易致骨折
骨强度下降 骨折风险度增加 骨强度:骨密度和 骨质量的完整性
正常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分类和分型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
基础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危险 因素控制)
营养 运动、阳光照射 避免吸烟、酗酒及 慎用影响骨代谢药 物 防止跌倒
基础措施-饮食
多食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饮食:含维生素D的 牛奶、酸奶、奶酪、豆奶、强化果汁等都可以 提供钙质;
动物肝脏及鱼肉类:如鲑鱼、金枪鱼、鲱鱼、 沙丁鱼等富含维生素D;
– 双脚离墙约一脚的距离,肩膀、背 部、臀部及双手贴墙,内收下巴和 小腹,身体慢慢往下滑动,达到蹲 马步的姿势,然后 慢慢往上滑动,如此重复10次 ,每2-3周做一次即可。
• 姿势锻炼:对于已经发生驼背 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锻炼方式 :
坐在固定良好的椅子上,使脖 子尽量直直的往后,保持下巴 与地面垂直,平视前方;坚持 3-4秒,休息1-2秒,如此重复5 次,每天可做数次循环。
个人与环境
康复目标
近期
缓解疼痛 增加肌力 改善关节活动度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延缓骨量丢失
根本目标: 防止骨折
远期
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回归家庭及社会
主要治疗方法
基础措施
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早诊断 早治 疗 综合治疗原则 长期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