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禁忌症
1.感冒发烧、咳嗽吐黄痰的支气管扩张患 者,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以及孕妇禁用。
2.1岁以下幼儿、孕妇、肺结核、严重心 肺功能不足等不宜用天灸。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体质 者、皮肤过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伏贴。
。
冬病夏治的时间
各地中医院冬病夏治开展的时间不一,一般
认为,每年冬病夏治时间应选在每一伏的第一天。
3.冬病夏治:根据中医理论,按照自然界变 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 的变化;依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 阳气旺盛,人体阳气在此时也达到四季高峰, 尤其是三伏期间,是人体阳气最盛之时,人体 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 络,通过经络气血运行直达病所,在此季节采 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扶养阳气,用“天之阳”、 “药之阳”激发“人身之阳”,可谓是“三阳 开泰”,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纠正人 体阳气虚弱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 底铲除病根的目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多为顽疾痼疾,要在三伏天和三九天各贴三次膏药
外,更应该在三伏天进行针灸(称之为打伏针),疗效也是
有口皆碑的。
类风湿关节炎:又称萎缩性关节炎,是一种具有关节
炎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寒冷、潮湿等常是其重要的诱发
因素,故于冬季易于复发和加重。
6.退行性骨关节病:退行性病变所致的各种关节痛。
2.三伏贴和三九贴功效:温阳利气、祛散 伏痰、舒筋活血、祛风散寒、除痹止痛和 提高机体免疫力。
3.三伏贴和三九贴主治:儿童和成人过敏 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风湿和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 骨关节病而致的颈肩腰腿痛、肢体发凉、 产后周身和关节痛。
2 .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 过敏所致慢性咽喉炎、梅核气而致的咽异感症、体虚鼻炎 发作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知道气管炎、哮喘、 慢阻肺等可以冬病夏治的人很多,其实冬病夏治的病种很 广泛,可以包括一切虚寒性慢性病。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多为虚寒体质,以多清 涕、鼻痒、喷嚏等寒症为特点,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 变时更加明显。三伏天在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 疗,可起到“四两拨干斤”的作用,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 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伏贴治疗可拘泥于伏天,其他夏治方法只要在 夏季均可进行治疗。
敷贴疗法:三伏贴与三九贴
1.三伏贴和三九贴:是祖国医学冬病夏治中一种 独特的治疗方法,融会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 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 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 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 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 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 病能力。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
1. 呼吸道疾病: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 病缓解期,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也适用于阳虚为主或 虽寒热错杂但以寒为主的患者;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 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人群。
感冒:感冒在春季多发,除在春天发作时治疗外,在 夏季防治,可增强体质,减少其在冬春季的发作。
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
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
时,我们可以吃“霍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
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
药却不能用。
冬病夏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原理:应用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人 天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在 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 季气候的特点相结合。
3.神经系统疾病:预防或治疗中风偏瘫、陈旧性面瘫、 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受损所致的肢体麻木、颈肩腰腿 痛。
颈肩腰腿痛:颈肩腰腿痛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内外多法 联合治疗。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老年人大都肝肾亏 虚,筋骨失养,易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导致颈肩腰腿 等部位疼痛。治疗时,一方面用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针 灸和温灸、中药内服,同时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治疗, 驱除经络中的寒湿之邪,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夏日炎炎生活中如何祛除积寒?
方法很简单:“内用温热”“外散风寒”。内用 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饮料和食用温热的食物。有 人说,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 气燥,要人命吗?。不错,关键是“服寒”?我 们完全可以做到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 本来是温热暧胃的,但我们在暑天服用,可以在 冷水里凉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 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怕 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数袋冲成一瓶, 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 又可防风。即所谓的‘有病没病,防风通圣;有 汗无汗,玉屏风散’。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 试。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 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 “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 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 在未发之时,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 质,去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如由于寒 凉所致的颈肩腰腿痛的患者,移居到四季 如春的南方生活,疼痛定会有一定程度的 缓解。这就是祛除诱因改变生活环境所致 。 因为此时人的体质并没有增强。也无需象 以往用药物维持
夏日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
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
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
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
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 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 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体外是暑热骄阳,体内是心火 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 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 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 啤酒、凉茶、冰水果,整日又在空调房间里生活、工作,那真是陈寒 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再者身体被寒气侵袭的 地方,必会气血瘀阻即“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见关节痛,寒气停留在脏腑,久滞则瘀就易致“积、 聚”也就不能排除“肿物”产生的可能。寒气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 堵塞,气血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 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 就又会内外交加、病情加重。
恢复。中医理论讲的是阴阳五行,“天人一体”。祖国医学认为“人
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赢虚,消息皆通于大地”,也
就是说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的是阴阳的对立失调,就会导
致疾病的发生。
一些虚寒性疾病多半是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外邪容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学称之为"凝结肩"、"漏肩风",认 为是由于气血虚弱,外受寒邪所致,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 夏季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4 .消化性溃疡:中医学中“胃脘痛”范畴,多在秋冬季 节发病。盛夏预防性治疗疗效很好。
5.风湿疾病:风湿关节疼痛非常适合做冬病夏治,关节疼 痛往往多是由于感受了寒邪所致,选择三伏天在相应的穴 位针灸(伏针)、温灸、敷贴、拔罐、配合相应的中药内 服,可以驱除体内的寒邪,鼓舞人体正气,达到邪去正安 的目的。
但也有专家认为,伏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今年伏天还未到,全国许多地方气温就高达三四 十摄氏度,如郑州每年夏至前后温度最高,而伏 天经常下雨。三伏天结束后,炎热的天气还要持 续大约十天半个月。
也有专家认为,冬病夏治最好选在头伏的第一 天,若错过了也可在头伏的10天内任选1天,但不 能超过头伏10天,二伏、三伏往后顺延,也选在 这一天。
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一年四季均可治疗,但是以夏天 治疗疗效最好。因为在冬天易发的病,此 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所致 的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 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所谓的阳气不足, 也可以说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 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 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甚者穿着袜子。
7.肢端动脉痉挛病、冻疮、痛经、足跟痛、男子阳痿, 女子胞宫寒不孕也可进行冬病夏治治疗。
8.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 体虚易感冒;
9.冠心病:多发于冬季,“夏日养阳”,可使心
阳振奋,气血津液运行畅达,以达到减轻其在冬 季的发作。 10.产后周身痛和关节痛最适合夏季治疗,夏季 伏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免疫力低下症。 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建议患者 接受治疗前,先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辨清体质, 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 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 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 人体得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 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 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 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 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 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 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 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 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