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心理学实时课堂第一讲
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心理学的含义(理解)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现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
•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社会准则;
•心理现象—人耳可以聆听到旋律优美的钢琴协奏曲,而心情舒畅,人脑可以储存异常丰富的知识,好久还不忘记。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人格也称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也即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个性特征和个体倾向性。

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和动机。

二、心理学的性质(了解)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自然科学:生理科学、实验科学。

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三、心理学的分支(了解)
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四、心理学的流派(掌握)
(一)构造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冯特
研究对象:意识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
研究任务:分析意识元素
冯特的贡献: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

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机能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詹姆士
研究对象:流动的意识流
研究任务: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调整行为
使心理学的研究发生转向,走上应用研究之路。

(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魏特墨
研究对象:心理整体(知觉层次)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
研究对象:行为
研究方法:观察和测量
研究任务: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德国)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研究对象: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研究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注重人的潜能发挥
(七)认知心理学
理论基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研究对象: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
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
观察法:自然条件下
测验法:使用标准化的量表
实验法:人为控制操纵某种变量
访谈法:口头交谈方式
六、心理学的功能(理解)
认识内外世界(面临同样的情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会从众?为什么会有集体暴力?)
调控行为(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调控行为)
预测未来(暴力行为的家庭遗传,智商的研究,“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解决生活中的认知和情绪问题完成自我心理调节,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蓝色字体部分要求大家掌握,其它知识作为了解)
一、感觉的定义与种类
(一)定义(掌握)
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刺激与感觉的关系(把握两对概念、两对反比关系、两个公式及其含义)
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

对差别刺激的感受力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者叫最小可觉差。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也是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指: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I/I=K
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费西纳定律的公式:S=KlgR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

适宜中等强度的刺激。

对持续刺激的感受力
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可能引起感受性的升高(仅见于视觉),但大多数是感受性的降低。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暂时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正好相反,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人眼感受性暂时提高的过程。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它所作用的感官性质,感觉可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
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前庭觉、内脏感觉等。

1、视觉——信息的主要来源(80%)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光波。

根据色觉缺陷的严重程度,可以区分为色弱和色盲,色盲患者又可以局部色盲和全色盲。

(见书中彩页)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

视觉后像是当光刺激停止对眼睛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刻消失,会出现暂短停留的现象。

感觉后像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叫负后像。

闪光融合是对超过一定闪烁频率的断续闪光形成融合的感觉。

2、听觉
听觉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响由声音强度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荡。

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赫兹-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3、其他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①能挥发、②有气味的物质。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①溶于水的,②有味道的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苦、酸、咸。

4、触觉和肤觉
“饥饿的皮肤”
触摸对婴儿的生存尤为重要。

猴子的“金属妈妈”和“毛绒妈妈”
5、痛觉
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最难于适应。

二、知觉的定义(掌握)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注意把握知觉和感觉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

三、知觉的特性(掌握)
1、组织性,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从而产生连续的知觉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性。

知觉的组织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2、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四、知觉现象
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视崖试验用来测试幼儿是否形成深度知觉。

空间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包括:①双眼视轴辐合,②双眼视差(最重要的深度线索之一)单眼线索有:①对象的重叠;②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③明暗、阴影;④运动视差;
⑤相对大小;纹理梯度
2、时间知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