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
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
(一)聆听作品《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
感慨、忧虑、激动地
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浑厚深沉的男中音
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
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也就是上海音乐学院)
作为作曲家,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器乐作品。

在他百余首创作歌曲中《问》最具影响力,也极大程度地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的心声。

(三)从音乐要素分析作品
1、力度
那我们再听一下,作曲家怎么问的,语气怎样?都用了哪些力度记号?
那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歌曲有这么丰富的力度变化?它的作用是什么? (同位之间前后位讨论一下)
感受体验:学唱环节。

想像一下现在的我们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饿殍满地的年代,也试着用作曲家的心情问一下.好跟随老师的钢琴.先发一个“lu”.请同学们坐直,昂首挺胸。

第二遍我们试着把歌词添进去好不好?注意一下力度的变化。

2、节奏旋律
好,不同的力度带来不同的情感,除了力度的变化,它的节奏,旋律又有什么变化?(边画旋律线边唱)
旋律什么特点?(跌宕起伏)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激动愤慨)连续的三连音上下行,把旋律推到全曲的最强音,也是最高音,也把作者的情感推向了全曲的最高潮。

这是萧友梅对国家沉沦如此惨状发出痛烈的控诉!是他忧国忧民爱国情怀的大爆发!
《问》的成功创作,引起很大反响,使得更多音乐人投入用音乐做武器的创作中, 1930年, 萧友梅身边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就是黄自.留学归来的他受萧友梅邀清,来到上海音专任教,成为萧友梅并肩作战的战友。

三、歌曲《渔阳鼙鼓动地来》赏析
(一)通过两首歌《西风的话》《踏雪导梅》介绍黄自。

短暂的一生创作却很广泛,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他在1932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清唱剧一《长恨歌》。

(二)了解清唱剧
清唱剧:是一种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用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

(三)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1、欣赏《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并思考:歌曲演唱形式? 速度?士兵的情绪?
2、了解创作背景、创作目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我国华北地区进犯,蒋介石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改策,引起国人极大不满.所以作者是借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来讽刺当时的时政不清明,以此号召人民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也是他的创作目的一借古讽今,也是清唱剧最大的特点。

3、分段聆听,总结黄自创作的特点
第一乐段:
思考:旋律重复几次?音色、力度有什么不同?表达士兵怎样的情绪?
渔阳鼓起边关,西望长安犯. 渔阳战鼓己敲响,叛军开始进犯长安,然而统治阶级级在干吗?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

(在宫中饮酒作乐,歌舞升平)根本不顾国家社稷安危。

)如果你是士兵,听到这个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生气吗,还会安心战场杀敌吗?不会,他们心中充满着不满怨恨。

此时旋律再一次响起,音区变高.力度加强,更深刻的表达了士兵们不仅仅是不满,而且上升到了愤怒。

好,下面我们感受一下这个主题。

互动环节(合作一下:男生唱,女生模仿敲战鼓)
发现同学们学的很快,这也说明歌曲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旋律简结流畅
第二乐段:
对比第一段,情绪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发现声音都在哪个音区?(高音区)士兵们被彻底激怒了。

所以力度更强了,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三乐段:
反复的哪一乐段?(第一乐段)不同之处在哪里?
力度: 更如坚定有力!情绪: 更加愤恨激怒!
统观全曲,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这样一个图示去表示一下全曲的结构A+B+A,在音乐创作上,这种结构称为“单三部曲式”,这也是黄自创作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工整。

《长恨歌》的歌词采用的都是白居易的诗词,诗词都是有一定的格律的,使得歌曲具有独特的古典韵味。

简洁流畅的旋律,精致的结构再加上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歌词,使得整首作品的风格典雅精致。

这是黄自创作的第三个特点。

4、总结黄自创作的三个特点。

5、接下来我们完整聆听一遍,仔细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萧友梅的《问》,黄自的《渔阳鼙鼓动地来》两首歌曲。

无论是萧友梅还是黄自,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祖国的热爱,做为音乐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们的作品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发出的呐喊,是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的课堂不能丢掉那个年代的声音和记忆!现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仍需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能将自己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学情分析
现在高中生喜热衷流行音乐,对中国近代音乐几乎是陌生的,于是更谈不上喜欢或热爱了。

本节课《萧友梅与黄自》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如何吸引学生关注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教与学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

因此,在备课中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钻研教材,扩大视野,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特别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要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去考虑。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定的太高太大,目的就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并熟悉中国近代音乐家
以及他们的作品,并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产生兴趣。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对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以两首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那一时期中国的音乐风格。

在学唱环节中,能调动学生的歌唱兴致,让他们有感情的去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

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本节课将进入我国近代音乐的学习,主要学习欣赏两首作品,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和黄自的《渔阳鼙鼓动起来》。

歌曲《问》以“问”句的形式开始,并没有华丽的音乐语言和复杂的创作手法,而是用极其简练的材料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内容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叙事长诗,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对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有力的讽刺,意在唤醒民族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萧友梅与黄自》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建党大业》的视频短片做导入,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没有枯燥的讲述作曲家、创作背景,而是将萧友梅、黄自的人物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的融入到了聆听音乐分析音乐中。

起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氛围比较灵活。

在介绍黄自的时候,选取了小学课本的两首作品《西风的话》《踏雪寻梅》,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

不足之处:学习时间有点紧张,导致最后一首歌曲进行的有些仓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的应用多媒体资源,让课堂更加灵活,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课标分析
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需借助概念,直达人得心灵。

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

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景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