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1第33卷第6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33No.6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党兴华,邹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基于陕西省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灰色关联和因子分析和对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的系统分析,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受到来自于三大产业驱动、政府行为驱动、城镇间相互作用驱动、知识经济驱动等四大类动力因素的推动,这四大类动力因素包含的九种子驱动力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小城镇发展动力系统。
当前,陕西省小城镇发展正处于由传统驱动逐步向新兴驱动过渡的阶段,因此正受到来自于传统驱动力和新兴驱动力的双重推动。
关键词:陕西省;小城镇;动力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11)06-0067-06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党兴华(1952—),男,陕西浦城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陕西省的集镇与建制镇相比,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人口规模较小、乡镇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与建制镇相比,集镇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还比较弱,产业集聚的引力还不够强。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根据各态历经性假设,我们认为:尽管陕西省小城镇蕴含自身特色,但它的发展也同样包含一般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和规律。
因此,本文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相关数据挖掘,进而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陕西省小城镇发展概况纵观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至今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1987年是小城镇发展起步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对小城镇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过分注重节约用地,审批程序严格,小城镇发展缓慢。
1979年全省有10个建制镇,到1985年仅增加到80个。
第二阶段,1988 1998年是小城镇重点突破阶段。
由于小城镇在我国南方得以成功实践,在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1995年国家部委将陕西临潼的新丰镇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同年陕西省确定了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
1997年全省有447个建制镇,到1998年增至806个。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是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的出台,直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城镇化化率已提高至45.7%,建制镇数量已达到922个。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城镇化推进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十二五”规划、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这将进一步加快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步伐。
由于地理、生态、经济发展、历史等诸多原因,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2010年全省小城镇密度为4.49个/1000km2,关中中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是陕北地区的2.73倍,是陕南的1.42倍;同时,从各地市的小城镇密度来看,杨凌示范区和咸阳市的小城镇密度分别是10.64个/1000km2与10.57个/1000km2,而小城镇密度较低的延安市小城镇密度仅为2.32个/1000km2,相差接近4倍。
因此,陕西省小城镇发展还很不均衡。
另外,陕西省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有很76大差异。
2010年陕西省各地区小城镇密度与人口状况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陕西省各地区小城镇密度与人口状况地区建制镇密度(个/1000km2)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全省 4.4934.1381.74关中 6.8840.1683.58西安市 3.6147.8691.09铜川市 6.1848.6195.85宝鸡市 5.6147.7691.48咸阳市10.5732.0975.84渭南市8.5130.3472.47杨凌区10.6443.02100.00陕北 2.5228.9672.00延安市 2.3232.3475.22榆林市 2.6826.8369.97陕南 4.8622.2283.31汉中市 4.9920.1682.94安康市 4.7916.0385.35商洛市 4.7733.1381.36二、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识别为了从众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识别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找1990 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相关城镇指标和数据,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得到陕西省城镇发展的可能动力因素,并结合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的实际,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发展动力因素中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最终识别出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
(一)相关评价指标与理论选择由于城镇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众多,而且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交通、医疗、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查阅文献与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统计指标的比较、筛选,本文拟选取与陕西省城镇发展关系最为相关,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4、区域总人口数(万人)X5、区域非农业人口数(万人)X6、区域城镇人口数(万人)X7、人均财政收入(元)X8、人均财政支出(元)X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1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X11、霍夫曼系数X12、工农业产值比X13、人均轻工业产值(元)X14、人均重工业产值(元)X15、人均GDP(元)X16、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X17、人均农业总产值(元)X18、林牧渔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X19、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X20、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X21、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22、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X2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X24等24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把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区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这三个指标作为研究陕西省城镇发展的目标变量。
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城镇化率衡量了区域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不仅最常用、最简明、最容易获得,也最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不仅能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与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特点,而且还能反映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性质;另外,从目前的统计体系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以衡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获取且最能够体现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注重因素间数组的比较,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
鉴于城镇发展系统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灰色的,且数据历史序列不长,因此用它来对城镇发展动力因素分析比较合适。
尽管灰色关联分析具有自身理论方面的不少缺陷,如:只能表示数据间的相关关系无法反映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方法后关联度的排序有可能被打乱、只能反映曲线和曲线之间的相似程度,不能说明各个因素对与目标变量的贡献率大小等,但对于陕西省城镇发展系统而言,从大量相关数据中抽象出基本动力因素效果仍旧很好。
同时,因子分析法是从众多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出发,根据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与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把原始变量分成公因子和特殊因子。
其中的公因子包含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用它来描述原始变量,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本文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没有仅以关联系数来简单判断相关行为因子对主行为因子的影响,而是先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出各影响因素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紧密程度,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验证。
(二)动力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及研究需要,把1990 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适当加工整86理,将数据序列转换方式设定为均值化,令Dmin=0,分辨系数r=0.1,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这三个目标变量与其他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目标变量X1、X2、X3和其它因子的关联序X1关联系数X2关联系数X3关联系数X60.9725X50.9255X140.7883X190.8919X230.8905X40.7834X230.8287X190.8594X240.7296X50.8024X70.8008X200.7177X20.7653X60.7948X220.6927X130.6969X10.7487X130.6786X40.6681X120.6505X180.6711X180.6622X180.6080X160.6531X70.6061X130.6073X210.5540X30.5884X40.5984X90.5401X200.5702X140.5243X150.5289X140.5481X200.5199X80.5058X240.5038X30.4942X10.4995X120.5018X240.4835X190.4866X160.4641X160.4606X100.4816X220.4576X220.4600X60.4663X210.4444X90.4342X110.4504X150.4332X210.4166X50.4365X80.4101X110.4138X230.4353X90.4081X150.4049X20.4063X100.4058X80.3984X170.4040X110.4031X100.3974X70.3285X170.3604X170.3389X120.2958从上表可得出:第一,陕西省整体人口城镇化率与非农业人口数和城镇人口数高度关联,这与城镇发展理论基本一致。
同时,陕西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副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很大相关性,这说明陕西省副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副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增大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推力,从而可使城镇集聚大量人口。
第二,由城市地理学相关文献可知,对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区域人口密度、交通网络密度、城镇人口数量和区域工商业发展水平。
上表表明陕西省与理论大致吻合,只是描述区域内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的关联度排序有点靠后,而农村副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排序却有点靠前,这说明在陕西省的工商业发展中农业副业与工业的发展占了很大比例,陕西省的城镇经济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