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在关爱中成长——小学教师《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有感水口中心学校程增尧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生刚刚起步,无论是优秀品质的培养,还是聪明才智的形成,都要依赖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影响。
这一时期的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定型,最需要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学生就会深受感动,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使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从小不要受到伤害。
关键词:幼小心灵尊重关爱成长班集体建设是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环境布置、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共同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
它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会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向着一个良性方向发展。
我作为一个《品德与生活》的任课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在努力地寻找一切有利因素,让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孩子从小就享受到优厚的物质待遇。
许多孩子比较任性,不懂得尊重别人,在活动中不会与他人合作。
为了改变这些孩子身上的弱点,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
如小组之间开展接力赛、跳绳比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同学们懂得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由于平时注重相互合作训练,在每次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比赛中,我们班上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我班王杰同学是一个独生子女,也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这个孩子的性格内向,平时不愿跟同学在一起玩。
针对这点,我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安排他与其他孩子相互合作,课后也经常找他谈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王杰同学和过去相比,像变了个人似的,课间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玩在一起了。
上课时认真听讲,发言也积极了。
学校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需要的是自尊和归属,学会与他人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遇。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儿童的生活是利己的、自我中心和冲动的。
因此,通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学习,提高儿童心理熟练程度,在活动和学习中不断成长。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许多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给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关爱,而忽视了差生,尤其是“双差”生。
“爱”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如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以爱为出发点,用饱满的热情,真诚地与学生接触,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乐,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
必要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爱的体现,教师有了博爱之心,就不会歧视“学差生”,不会体罚有过错的学生。
教师会以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发愤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不是干巴巴的训话。
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充满真情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爱心和童心的教育。
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来严管,来呵护,来理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重视,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放射出“心心相印”的情感魅力,培养出有爱、懂爱、会爱的学生。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爱心教育必须从小做起。
作为教师,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要求父母起表率作用。
“百善孝为先”,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孝心。
“三八”节,母亲节提倡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年年底,开展“我给老人献爱心”活动,为敬老院老人捐上一元钱或二元钱。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幸福,强化学生敬老爱幼的情感体验,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爱心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去年我校一年级一个小朋友因玩火不慎被烧伤,花去了巨额的医药费。
同学们得知这一情况,同学们纷纷拿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为这个家庭减轻了一份负担,同时孩子们也从帮助别人中获得一分幸福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作为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你必须先信任你的学生。
这些信任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些细微的、不经意的动作、表情、话语更有可能带给人真实、亲切的感受。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我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
作为教师,如何才能把它变成一幅精彩的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教师应注意发现、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温馨的话,都会给孩子以警示和鼓励。
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关爱学生,相信你一定会获得一分纯真而深厚的爱。
我们教师只有和孩子真正交流,为之付出心血,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孩子融为一体。
一个能和孩子交心的老师,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平时不爱与同学在一起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时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
经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比较特殊,是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早逝,父亲也因精神不正常而常年不回家,至今下落不明。
现在跟着外公生活在一起,他外公年龄已近80岁,没有能力抚养他,靠吃政府的一点救济。
得知这一情况,我经常找他谈话,并经常与他外公联系,教育他要自强自立,明白做人的道理。
经过我们科任教师的努力,他现在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三、严以律己,以人为本。
教师应树立自身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的道德人格具有较高水平。
教师作为社会成年人的代表来教育学生,是学生天然的榜样。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道德个性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由此可以看到,教师的道德人格,不再纯粹属于个人修养之事,自我完善之功,它与整个社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对社会有用紧紧联系在一起。
所以,教师在人格方面的表率作用,应成为教师道德人格的根本指南。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
在教育活动中人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合格的社会成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的两个问题,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另一个是学会做人,前者主要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后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业务的精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当自己生活得很累的时候,更能够关心别人,倾注自己的爱心,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这份爱学生能够用他们的心灵来感受,只有好教师才能将自己对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爱奉献给他的学生。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更要有高尚的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
2013年12月11日,江海区江南小学五年级一名女学生被怀疑拿了老师的2000元钱,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不当,导致这名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跳楼致残。
2014年3月13日,浙江温州市平阳县萧振高中三年级学生跳楼身亡,记者采访该校学生时,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认为这名学生有心理问题,而他的父母并不认同。
以上两则事例,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一则事例的发生实际上是老师没能处理好。
作为教师应该信任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得好,其作用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消极心理,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
第二则事例,学生在课桌上有留言:“萧振中学给我造成的伤害太大了。
”老师说这个学生平时就和其他同学有点不一样,有点消极。
如果我们的教师发现这个问题能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作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把“教师”与“人师”融为一体,做到“文以载道”,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使他们长大后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不要把目光只盯在优等生身上,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心灵的沟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愿我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在这春天里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1).<<小学德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教师师德行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华山文艺出版社(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