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建筑设计论文

学校建筑设计论文

学校建筑设计浅析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理念,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本文分析了学校建筑的发展趋势,对学校建筑的设计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abstrac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reflects person and natural fusion concept, through the science of overall design concept, and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natural lighting, low energy consumption palisade structure, solar power, water use and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and fully displays the humanism and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and the harmon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buildings,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to the school to explore.key words: school, building, design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学校建筑发展趋势学校自产生以来就形成了以“班级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该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的立体交往太少;而现代教育注重交往、开放、互动,强调个性化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设施不仅提供在校生学习,还应承担非在校生(电大、夜大、职大生等)接受业余教育的职责。

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多置绿地, 并适当预留可发展的用地。

校区内的公共设施(体育馆、图书馆、科学楼等)应与校区外的设施互补,保证校区的开放性及自由度。

此外,设计师在设计学校建筑时需要把握的方面有:1、对特定地域、特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学校设计, 应表现其建筑或场地所拥有的品质和特别的精神;2、建筑要体现设计师对建筑、社会、历史的个性化理念;3、建筑本身应该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诠释。

二、科学的校园规划以大学校园为例,大学校园建设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目标的落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故要求校园建设与之相适应。

现今许多高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扩大、调整、合并、改建、搬迁、新建等各项任务,全国各地也兴建了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大学校园。

校园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必须先作出合理规划,再进行建设。

校园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法规性、全面性、持久性作用的关键步骤。

做到科学规划使校园建设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综合校园的最重要措施。

1、做到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本着以强化节约、集约、合理使用校园土地为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确定校园建设规模与规划,不能一味求大规模,攀比成风。

应当把土地的使用效益作为重中之重。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校园建筑应考虑向“低密、高容、立体化”方向发展。

在不提高密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向空中和地下发展是一个较好的对策。

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把功能分区和教学秩序充分考虑到,对特定地域、特定人文历史背景下的学校设计,应表现其建筑或场地所拥有的品质和特别的精神,才能做到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

2、在校园规划中,应尊重自然,有生态和环境优先的理念,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等方面与原有生态相融,构筑校园生态系统。

使形象环境和行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并以多层次的绿化生态环境组织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生态空间。

避免兴建大面积的人工湖,过多挖池堆山、制造人工景观。

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植被、水系、地形地貌。

在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考虑校园发展的动态变化,创造出一个使用灵活、扩展方便的弹性生长型校园。

3、节约型社会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大学校园内的资源应适应大学社会开放化的要求,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充分开发开放,力求将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

可把城市设计的概念引入到校园规划设计中,在满足交通组织、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公共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文化、体育、绿化景观等设施可以为整个城市所借用。

三、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源消耗的30%,设计阶段是能够更大发挥建筑的经济性的根源。

大学建筑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构成校园硬件环境的主要因素。

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构建校园的最佳选择应当有适宜的人文环境或良好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其形象性的标志以回归绿色设计和纯净形式为优,以功能和空间环境的营造为主,校园建筑设计以建设低耗能和绿色建筑为主要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等为重点。

1、单体建筑的建筑外形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应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前提,又要顾及校方的要求、地块大小、朝向等因素来决定建筑的形状。

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一字形布局、王字或回字形布局及综合式布局等。

建筑立面宜庄重简洁、朴素大方、经济适用,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建筑节能的要求,多采用有效的墙体保温材料,以降低能耗。

单体设计中应以自然采光与通风为主,既可以节约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资金,又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环境。

2、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新节能产品。

加强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可以选择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加大节水型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力度,建设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加大应用新节能产品及新工艺。

开发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可实施结构保温节能、智能化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方法。

四、功能和交通组织学校的功能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校中的功能分区和教学的秩序,才能做到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规划。

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是校园建设中的最关键的部分。

学校中的一切其它功能均是围绕其进行的。

教学区的布局主要有组团式与网络式两种主要的方式。

组团式便于院系相对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与进行管理,更能适应建校周期较长而分期施工的现实。

“院落”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由建筑所围成的庭院形成社交性的公共空间,也有利于学校中的交流。

网络式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不同的科系在今后的发展中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因此被现代的新型学校规划布局所偏爱。

现代的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教育结构体系,除了在教学上的立体交叉,在学校规划中,应该努力造就有利于青年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改变人行空间单纯的交通功能为多层次交往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风细雨般的情感交流的空间。

创造出让学生和教工感到安全、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学校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

传统的规划方式不注意避免教学区内部的车行交通和人行交通的矛盾,过于注重实质的空间架构。

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主要车行道穿越教学区或与教学楼平行布置,交通组织功能单一,缺少人情味和有序的人行组织。

现代学校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

为此,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 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及交通路线。

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

室内外都设有方便交通的连廊和通道,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交流、传递、沟通之最佳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完成分析各高校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背景、我国的教育模式、学校规模、和该学校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再分析建筑的合理布局、完美的规划。

再到建筑的形状,单体建筑的立面等。

为了和应并呼吁现今社会“节能减排”的政策方针,我们还应把节能、节水、节材等作为重点,把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理念与校园建筑融为一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理念,集成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先进的技术、材料和设备,充分展示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1] 范秋明. 以人为本,将学校建筑符号演绎成文化和艺术符号——关于学校建设的思考[j]. 中外建筑, 2009,(05) .[2] 李志荣. 对某学校建筑设计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1) .[3] 王娟,孟德强. 中学学校建筑设计随笔[j]. 科技信息,2009,(03) .[4] 王允庆. 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j]. 基础教育课程, 2010,(04) .[5] 蓝裕斌,温永,赵晓玲. 学校建筑设计及设计理念探讨[j]. 山西建筑, 2010,(08) .[6] 陈占勇. 对大学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的认识和理解[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