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纤维素纤维性能表

纤维素纤维性能表

纤维素纤维性能表纤维来源纤维形态外观性能舒适性能耐用性与加工保养性能特点总结棉纤维(棉花的种子纤维,长绒棉/细绒棉/粗绒棉)呈细而长的扁平带状,纵向有螺旋状的转曲;截面为椭圆或腰圆形,中间有中腔。

长10-40mm。

染色性较好,易于上染各种颜色。

光泽较暗淡,风格自然朴实。

弹性差,不挺括,穿着时易起皱,起皱后不易回复。

较柔软,手感温暖,吸湿性好,穿着舒适,不易产生静电。

延伸性较低,弹性差,耐磨性不好。

耐碱不耐酸。

耐热性好。

易生霉。

遇水后的湿冷效应。

丝光、碱缩。

麻纤维(由麻类植物茎杆上的韧皮加工制得,亚麻/苎麻)纵向平直,有竖纹横节。

粗细不匀,截面不规则。

光泽较好,颜色为象牙色、棕黄色、灰色等,纤维之间存在色差。

不易漂白染色,较粗硬。

弹性差,易起皱且不易消失。

吸湿性好,放湿快,导热性好、挺爽、出汗后不贴身。

不易产生静电。

强度高,延伸性差。

耐水洗、耐热性好。

耐碱不耐酸。

易生霉。

苎麻、亚麻区别:性能相近,苎麻纤维更粗长,强度更大、更脆硬;染色性比亚麻好。

粘胶纤维(以木材、棉短绒、干蔗渣、芦苇等为原料,经物理化学反应制成纺丝溶液,然后经喷丝孔喷射出来,凝固成纤维)纵向为平直的柱状体,表面有细沟槽,截面为锯齿形,有皮芯结构。

染色性好,色谱全,染色鲜艳,色牢度好。

悬垂性好。

吸湿性好。

导热性好。

不易起静电和起毛其球。

强度低、耐磨、耐疲劳性较差。

弹性差,易起皱、不易回复、保形性差。

耐碱不耐酸。

易生霉。

人造棉(短纤维)、人造丝(长丝)。

预缩。

醋酯纤维(用含纤维素的天然材料,经过一定的化学加工制得,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醋酸酯)纵向有1-2根沟槽,截面为不规则的带状。

三醋纤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回复性,弹性大于二醋纤和纤维素纤维。

质量较轻,手感平滑柔软。

吸湿性、舒适性较纤维素纤维差,三醋纤易产生静电。

耐用性、耐热性较差。

耐碱不耐酸。

二醋酯纤维三醋酯纤维表2蛋白质纤维性能表纤维名称纤维形态外观性能舒适性能耐用性与加工保养性能特点总结羊毛纤维(绵羊毛,国际羊毛局)比棉纤维粗长,沿长度方向有立体卷曲,表面有鳞片,截面为圆形或接近圆形,有些有毛髓。

弹性好,吸湿后下降。

保型性好、有身骨、不易起皱。

染色性好。

手感柔糯,触感舒适。

吸湿性好,吸收相当的水分不显潮湿。

保暖性好,适宜做秋冬服装。

耐酸不耐碱,对氧化剂较敏感。

选用酸性或中性洗涤剂洗涤。

易生霉、生虫。

缩绒性毡合作用。

蚕丝(蚕的腺分泌物凝固形成的线状长丝,桑蚕丝/柞蚕丝)纵向平直光滑,横断面近似三角形。

闪光富有光泽触感柔软舒适。

吸湿性好。

不耐盐水侵蚀,耐酸不耐碱。

耐光性差垫布熨烫,防止烫黄和水渍。

易被虫蛀、发霉。

丝鸣效应。

表3合成纤维性能表纤维名称纤维形态外观性能舒适性能耐用性与加工保养性能特点总结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1946英国,达克纶/特丽纶)普通涤纶纤维的纵向平滑光洁,均匀无条痕,横截面一般为圆形,也可根据服装要求加工成其他形状,如三角形、扁圆形和中空形等。

染色性能较差。

面料挺括,不起皱,保形性好。

吸湿性能很差,干、湿状态下的纤维变化不大。

强度高、弹性回复性能好、耐磨性好。

对一般化学试剂性能较稳定,耐酸,但不耐强碱。

高温下的耐热性与稳定性好。

洗涤后快干免烫,洗可穿性能良好。

缺点:吸湿低、染色性能差、容易积聚静电、可纺性能差、织物易起毛起球。

涤纶的改性。

锦纶(聚酰胺纤维,1939美国,尼龙/卡普纶/阿米纶/锦纶6/锦纶66)纵向平直光滑,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或其他形状。

弹性好,回复性好,保形性不如涤纶,外观不够挺括。

吸湿性较差,染色性能较好。

比重较小,穿着轻便。

耐碱不耐酸,可溶于浓硫酸和盐酸中。

耐磨性好、强度高。

耐光性差。

耐磨性最好。

腈纶(聚丙烯腈纤维,1950,奥纶/阿可利纶/开司米纶)纵向呈平滑柱状,有少许沟槽,横截面呈哑铃形、圆形和其他形状。

与羊毛相比质轻、价廉、染色鲜艳、耐晒、不霉不蛀、洗可穿性好。

易起毛起球。

保暖性好。

吸湿性差,低于锦纶,易产生静电、吸灰。

耐用性较差。

耐矿物酸和弱碱。

耐日光性、耐气候性好。

柔软、蓬松、保暖,很多性能与羊毛相似,有“人造羊毛”之称。

耐日光性最好。

丙纶(聚丙烯纤维,1960意大利)纵向光滑平直,横截面为圆形和其他形状。

有蜡状手感和光泽,染色困难。

弹性好、回复性好,密度小0.91g/m3。

不吸湿,干湿状态下无明显变化。

易起静电和毛球。

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性好。

/耐热性、耐光性和耐气候性差。

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

轻,比重小。

芯吸效应(超细)维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1950日本)纵向平直,截面大多为腰子形/花生果形,有明显的皮芯结构。

弹性不如涤纶、锦纶等合纤,织物易起皱。

染色性较差。

吸湿性较好。

热导率低,质量较轻、保暖性好。

染色性能较差。

耐碱不耐酸。

强度和耐磨性较好。

耐干热性好、耐湿热性差。

耐日光性、腐蚀性好,不蛀不霉。

性能与棉相似,织物手感和外观像棉布,有“合成棉花”之称,常与棉混纺。

常用于产业用纺织品。

氨纶(聚氨酯弹性纤维,1945美国杜邦,莱卡)高弹性、高回复性和尺寸稳定性。

吸湿性小、染色性能较好。

耐热性差。

耐化学品性好。

保形性好,穿着舒适。

弹性好氯纶(聚氯乙烯纤维,滇纶)吸湿性差、染色困难。

弹性较好、有一定的延伸性,不易起皱。

耐热性差,70℃以上会收缩。

耐化学品性好。

在工业上用途广泛。

纤维的认识与鉴别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的各种外观形态或内在内在性质的差异,采用各种方法将其区分开来。

鉴别的步骤,一般是先确定大类,再分出品种,然后作最后的验证。

1手感目测法主要通过眼看、手摸来观察、感知纤维的长度、细度及其分布、卷曲、色泽及其含杂类型、刚柔性、弹性、冷暖感等来认识各种纤维。

常用纤维的手感目测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 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手感目测比较观察内容/纤维类别天然纤维化学纤维长度、细度差异很大相同品种比较均匀含杂附有各种杂志几乎没有色泽柔和但欠均一近似雪白,均匀,有的有金属般光泽表2 各种天然纤维手感目测比较观察内容/纤维品种棉苎麻羊毛蚕丝手感柔软粗硬弹性好,有暖感柔软、光滑,有冷感长度(毫米)15-40离散大60-250离散大20-200离散大很长细度(微米)10-25 20-80 10-40 10-30含杂类型碎叶、硬籽、僵片、软籽等麻屑、枝叶草屑、粪尿、汗渍、油脂等清洁、发亮通过手感目测可知,在外观方面,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差异很大,而天然纤维中的不同品种差异也很大。

因此,手感目测法是鉴别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以及天然纤维中棉、麻、丝、毛等不同品种的简便方法之一。

2燃烧法各种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其燃烧特征也不同。

通过观察纤维观察接近火焰、在火焰中和离开火焰后的燃烧特征,散发的气味及燃烧后的残留物,可将常用纤维分为三类,即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合成纤维三大类。

这三大纤维的燃烧特征有明显差异,如表4所示。

表3 三大纤维的燃烧特征纤维类别接近火焰在火焰中离开火焰后残留物形态气味纤维素纤维不熔不缩迅速燃烧继续燃烧细腻、灰白色烧纸味蛋白质纤维收缩渐渐燃烧不易延燃松脆、黑灰烧毛发臭味合成纤维收缩、熔融熔融燃烧继续燃烧硬快各种特殊气味燃烧法能有效地识别上述3大类纤维,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用于鉴别纤维,但难以鉴别相同种类中的不同品种。

3显微镜观察法借助显微镜观察纤维纵向外形和截面形状,或配合染色等方法,可以比较正确地区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参见图/表1。

4溶解法利用各种纤维在不同的化学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来鉴别纤维的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纺织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包括染色纤维或混合成分的纤维、纱线与织物。

5药品着色法该法根据不同纤维对某种着色剂呈色反应的不同来鉴别纤维。

它适用于未染色纤维、纯纺纱线和纯纺织物。

6红外吸收光谱鉴别法7系统鉴别法在实际鉴别中,有些材料使用单一方法较难鉴别,需将几种方法综合运用、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鉴别程序:(1)将未知纤维稍加整理,如果不属于弹性纤维,可采用燃烧试验法将纤维初步分为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和合成纤维三大类;(2)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用显微镜就可鉴别;(3)合成纤维一般采用溶解试验法,即根据不同化学试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特性来鉴别。

机织物结构的分析试验试验步骤:测量织物厚度——测量织物密度——测量织物单位面积质量(以及经、纬纱质量)——分析织物组织(保留拆下的纱线)——用拆下的纱线分别测定纱线线密度、捻度、织缩率,分析纱线结构,鉴别纤维品种。

1织物厚度测定测试仪器:织物厚度仪测试原理:将试样放置在基准板上,用压脚对试样施加压力,测量接触试样的压脚面积与基准板之间的距离,即为厚度值。

测试步骤:清洁基准板和压脚表面,放下压脚,调节指示表读数为0。

升起压脚,将试样平整、无张力地放在基准板上。

轻轻放下压脚,在压脚接触到试样开始,经过30S立即读数。

结果计算:计算各次测得厚度值的平均值,用mm表示,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2织物密度测定测试原理:织物分解法分解规定尺寸的织物试样,记录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的纱线根数。

织物分析镜法适用于所有机织物,特别是复杂组织织物,测定在织物分析镜窗口内所看到的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的纱线根数。

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法使用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测量织物经向或纬向一定长度内(5cm)的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的纱线根数,适用于所有机织物。

最小测量距离:精度要求测试方法:移动式织物密度镜法测量时,先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测量经密时,密度镜的刻度尺垂直于经向,反之亦反。

将放大镜中的标志线与刻度尺上的0位对齐,并将其位于两根纱线中间作为测量的起点。

一边转动螺杆,一边计数,直至数完规定测量距离内的纱线根数。

若其始点位于两根纱线中间,终点位于最后一根纱线上,不足0.25根的不计,0.25—0.75根作0.5根计,0.75根以上计作1根。

结果计算和表示:将测得的结果计算出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分别计算经、纬密的平均数,精确至0.1根/10 cm。

当织物是由纱线间隔疏密不同的大面积图案组成时,则应测定并记述各个区域中的密度值。

3织物单位面积经纬纱质量的测定测试原理:裁剪已知面积的试样,分离出经纱和纬纱,分别称重计算试样单位面积经纱、纬纱和织物的质量。

该法不仅可测得织物的平方米重量,而且可同时给出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的质量比例。

试样准备:在经过调湿处理的织物样品上,用大样板标出一个正方形,其对角线分别沿经纱和纬纱方向,在该正方形中间用小样板画一个面积不小于150cm2的正方形,其各边分别与经纱和纬纱平行,从样品中裁取试样。

标出织物的经纬向。

试验步骤:将已知面积的试样称重(电子天平)。

从试样上分离出经纱和纬纱(不能丢弃纤维屑),分别称重。

当经纱和纬纱质量之和与分解之前的试样质量差异大于1%时,应重复试验,以获得所需的精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