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概述
一.《宋刑统》
宋朝建立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制定并颁布了《宋建隆重详订刑统》,简称《宋刑统》,《宋刑统》是对《显德刑统》的详订,该法典成为中国历史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
二、刑事立法
1、折杖法
折杖法为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创立,太祖为“洗五代之苛”,故订立。
此法将笞刑、杖刑折成臀杖;徒刑折成脊杖,杖后流放;流刑折为脊杖,并于本地配役一年;加役流,脊杖后就地配役三年。
但是,死刑、以及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此法。
徽宗时又对徒以下罪的折杖刑数重作调整。
实行笞杖徒流刑的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体现了宋初在刑罚制度上的慎刑思想。
注:加役流不是流刑,是死刑的减刑,即流3000里,劳役3年,它是唐太宗贞观时期增加的刑种,作为对某些死刑的宽宥处理,一般流刑,到配所皆服劳役1年,而加役流则增加服役2年,故称“加役流”。
2、刺配
刺配是将杖刑、刺面和配役三刑同时施于一人的复合刑罚。
宋朝初年设定此刑的初衷,原是宽贷死刑之意,后来逐渐滥加施用。
刺配既复活肉刑,又没有配地远近之限,成为影响恶劣的酷刑。
实际上,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凡是犯贼盗罪被流放的罪犯,都要决杖、刺面、流配、刺配成为一种加重惩治盗贼的刑罚。
3、凌迟
凌迟首用于五代,到宋(一说辽)立为法定刑。
北宋仁宗时,增设凌迟,用以惩治荆湖之地使用使用妖术杀人祭鬼的犯罪。
4、重点惩治的犯罪
一是对“盗贼”加强打击,扩大“重地法”范围,加重刑罚。
宋朝“不抑兼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统治者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奸邪指的就是贼盗,为惩治贼盗的体现就是重法地法的产生。
重法地法是对特定地区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地区称为“重法地”。
北宋中期,社会治安混乱,宋仁宗时首立《窝藏重法》,严惩窝藏盗贼的犯罪,清除贼盗的社会基础。
神宗时,颁布《重法地法》,扩大了重法地的范围。
只要是第三次犯盗罪,不论前科刑名以及赃物多少,一概处死。
重法地区的劫盗罪犯及其家属、窝藏犯都要加重刑罚,武装反抗者被称为“重法人”,不仅要处死本人,而且株连家属。
免死的强盗在额头上刺“强盗”二字,有些还要配役边州。
二是严惩影响生产和资源的犯罪,代表性的如“盗剥桑柘罪”。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传统燃料危机。
历史记载“村人寒月盗伐桑枝以为柴薪”。
然而,类似于桑树、枣树、柘树等对于养蚕、水果等经济活动影响甚大,故早在宋太祖时就有诏令“禁民伐桑枣为薪”。
然而现实中砍伐桑枣的现象极多,甚至连军队也出现这种现象。
这不仅反映了北方地区传统燃料危机极其严重而致无法令行禁止,也导致了北方地区蚕桑产业的衰败。
注:由于中原、开封地区历史悠久,人口太多,常年砍伐薪柴本就少,加上北宋时期开封连年雪灾,导致地方的百姓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
最严重的的时候,甚至连官员的薪炭供应都采取严格的供给制。
不少百姓为了生存,不得已砍伐桑树枣树等经济作物。
更有甚者,连帝王陵墓的绿植也没有放过。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感叹:“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