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
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
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
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
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
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
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
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
百年剧评家们的纷纭聚讼。
这正是《西厢记》典型意义之所在。
其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他们都是剧中正面人物,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各自的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随着剧情的发展,也不时引起矛盾冲突。
它是在前一对矛盾的制约之下时紧时弛地出现的。
他们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闹简》、《赖简》等几场戏里。
这一对矛盾不是以一方失败,一方胜利告终,而是由于彼此猜妒、误会,引起冲突,表面剑拔弩张,实则心心相印、同舟共济,到误会消除,彼此释然,主要矛盾也就被推向高潮。
最后是孙飞虎的叛军跟崔莺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
它爆发为十万贼兵跟白马将军之间的一场战斗。
在这一戏剧矛盾中,显示了张生的才能,满足了莺莺的心愿,也转变了红娘的态度。
孙飞虎的兵围普救寺,恰好对崔张的月下私期,从反面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由《寺警》到《赖婚》,既直接刻画了老夫人,又把莺莺对张生的爱慕由一见钟情向心心相印发展,大大加快了剧情的内在节奏。
《西厢记》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
张生、莺莺都出身于贵族,又有着父死家破的共同经历和文艺素养。
张生怀才不遇,湖海漂零;莺莺闲愁万种,无可倾诉。
正是这些思想上、感情上的共同基础,使他们一见倾心,彼此情意缠绵,难分难解。
但莺莺早已许配给郑恒。
她要违背母命,撇开郑恒,另择佳偶,就困难重重,在小心谨慎,处处提防老夫人严酷的家法和小红娘随身的监视中,莺莺的性格表现为聪明机警和深沉不露两方面,它跟张生的憨厚、红娘的心直口快、形成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