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产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积极(1)增长势头逐步加快,各行业发展速度不一(2)税收效益逐渐提升,税收差别化政策效应显现(3)食品制造业地位上升,饮料制造业下降,食品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4)投资走出低谷后不断增长,年度新增生产能力波动性强(5)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工业,技术进步成效显现(6)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不断成长问题(1)整体发展水平不高,食品加工度较低(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效益欠佳(3)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不足(4)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治理监管缺乏长效机制(5)食品工业与前向产业衔接不力,食品工业竞争力提升受限(6)不同行业品牌成熟度差距大,城乡市场的开发力度失衡(7)管理机构多而散,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8)食品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难度大趋势(1)食品营养化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趋势,色香味形只是表象、形式和外因,营养价值是实质、内容和内因,是食品的根本所在。
生产营养成份丰富和各营养成份比例合理的营养平衡食品是食品工业企业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吃好”,才能增强国民体质,保持健康状态。
食品方便化是现代食品消费的发展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期望从繁杂、琐碎的家庭厨房劳作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和工作、学习。
(2)食品功能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人们期望食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而且希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延迟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症状和痛苦,以及促进疾病的康复。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文明病、富贵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高发已成为损害人们健康状况的一大顽症,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保健食品的发展。
(3)食品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是提高企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提高食品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是生产卫生安全性好和营养价值高食品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生产和发挥规模效益的必要条件。
(4)食品生物技术化是现代食品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基因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按照人的意愿创造新物种和改造现有物种成为现实可能。
西方国家的转基因牛肉和转基因番茄就是例子。
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集中度研究一、引言进入21实际,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各省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统计数据,算得各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市场占有率,按高低排序位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为:山东、河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河北、福建、广西和吉林——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高达74.13%。
而市场占用率后十位的省份分别为:云南、重庆、新疆、山西、甘肃、海南、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它们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只有4.04%。
可见,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本文将通过对1999-2009年11年的数据,借用产业集中度理论,研究我国食品加工业集聚情况,以及集聚度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拟用利润率)。
并分析11年间,各省农副食品加工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二、我国各省农副食品加工业集聚情况本文选用Gini、CR1、CR4、CR8、HHI指数作为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度,其中CR1、CR4、CR8、MHHI计算的是绝对集中度,Gini系数计算的是相对集中度,Gini、CR1、CR4、CR8四个指标在0~1之间变动,越接近于1表示空间集中度越高,越接近于0则相反。
表一 1999~2009年中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CR1 0.194 0.218 0.235 0.248 0.258 0.271 0.280 0.276 0.266 0.247 0.240 CR4 0.453 0.476 0.496 0.507 0.499 0.496 0.500 0.492 0.489 0.465 0.459 CR8 0.638 0.663 0.668 0.674 0.667 0.677 0.684 0.681 0.676 0.662 0.649 Gini 0.537 0.560 0.569 0.578 0.573 0.580 0.591 0.590 0.586 0.572 0.567图一 1999~2009年中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上述结果显示,1999~2005年,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是不断上升的。
CR8从0.638上升到0.684,基尼系数从0.57上升到0.591;但从2005~2009年,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却开始降低。
四个指标在反应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上具有一致性,这表明相对集中度指标与绝对集中度指标都能反映我国食品加工业空间集聚变化的情况。
图二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MHHI指数从图二中,我们可以发现食品加工业的MHHI指数的变化情况与上述四个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从1999~2005年是不断上升的,并在2005达到最大;从20005~2009年开始逐步回落。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空间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为研究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我将分别研究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与空间集中度的相关关系:α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有额资产利润率=*%)100/β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总额销售利润率=100)*%/表二农副食品加工业集中度与资产、销售利润率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CR4 0.453 0.476 0.496 0.507 0.499 0.496 0.500 0.492 0.489 0.465 0.459 α4 4.305 4.855 5.560 5.393 8.655 11.04 14.65β4 1.809 2.317 2.665 2.818 3.231 2.785 3.896 4.822 5.892 6.500 9.334 CR8 0.638 0.663 0.668 0.674 0.667 0.677 0.684 0.681 0.676 0.662 0.649 α8 3.365 3.971 4.851 4.776 7.316 10.25 12.41β8 0.981 2.106 2.649 2.801 3.223 2.443 3.381 5.205 5.781 5.616 7.817 说明:α4,α8分别为与CR4、CR8相对应的前4位,前8位省份的平均资产利润率;β4、β8分别为与CR4、CR8相对应的前4位,前8位省份的平均销售利润率。
图三 CR4与资产、销售利润率我们从图三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还是销售的利润率的总体趋势都是上升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1999~2005年农副产品空间集中度上升的几年里,利润率的是缓慢上升的;而在2005~2009年集中度下降的几年里,其利润率的上升非常显著。
图四CR8与资产、销售利润率我们从图四中得到的信息基本与图三一致,即在1999~2005年农副产品空间集中度上升的几年里,利润率的是缓慢上升的;而在2005~2009年集中度下降的几年里,其利润率的上升非常显著。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柯福艳、王秀清曾在《产业空间集聚与利税率之间的关系---以食品加工业为例》一文中,分析了1993~2001年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与利税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
而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在1999~2005之间,它们的确是正相关的关系,但在2005年以后,它们却开始反向变化,集中度在缓慢下降,而利润率却大幅上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在1999~2009年,我国各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转移的大致情况:表四1999~2009年我国食品加工业前8的省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山东江苏江苏江苏江苏广东广东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广东广东广东广东江苏河南广东江苏江苏辽宁辽宁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河南江苏江苏广东广东江苏江苏湖北湖北浙江浙江河北河北辽宁辽宁辽宁广东四川浙江浙江湖北广西浙江辽宁四川河北四川四川广东广西辽宁辽宁辽宁辽宁四川河北四川河北河北吉林辽宁广西广西湖北广西浙江浙江广西广西吉林湖北图五中国各省分布图除了山东始终占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第一的位置,其他各省产值比重的名次都在发生变化,例如,四川在2004年以前并不在前8之列,但到了2009年却跻身第五名;同样,吉林在2008年前还没有进入前8,到了2009年名列第9;而作为东南沿海省份的浙江省在2001~2002年还在第5名,自2006年起便不在前8之列了,江苏也从第2掉到了第4。
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业正逐步从东南沿海省份向东北和中部地区转移,这与2005年以后,食品加工业的空间集中度降低一致。
山东省食品加工行业分析食品加工行业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大行业。
山东省的食品工业在全国排名第一,是全国首个食品工业收入超万亿的省份。
近年来培育出了青啤、张裕、金锣、西王、龙大、诸城外贸、得利斯、鲁花等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龙头食品企业。
主要产品产量如原盐、淀粉、味精、功能糖类、肉禽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加工产品、饮料酒(啤酒、葡萄酒)等居全国第一位;糕点、乳制品(液体乳)、白酒等产品居全国第二位;方便面等产品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山东省食品行业有62个产品获中国名牌,355个产品获山东名牌,获中国驰名商标55件,省著名商标412件。
全省大、中型食品企业基本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0012计量管理体系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等,为食品安全奠定了基础。
图表1:2009年山东省食品行业企业规模单位:家、亿元、%到2010年末,山东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688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04.39亿元,利润654.86亿元;利税990.93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0.31%、20.68%、20.03%。
全国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及利润中,均有1/5左右是由山东食品工业企业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