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整治网络法律意识培养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整治网络法律意识培养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整治与网络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网络语言暴力反映了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并提出提高整治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措施,旨在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法律意识软暴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32-01
1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其主要表现
网络语言暴力(即软暴力)是指大量网民对某事件中的特定对象发表具有煽动性攻击性侮辱性的不当言论,并对他人人格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的过激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当前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使现实生活中的高校学生成为了“无标识”的网络主体,他们真实的姓名、年龄、身份及社会归属等都被掩盖,网络使高校学生越来越放心、放松甚至恣肆放纵,在他们的闲暇时间,家庭压力和学习压力得到充分释放,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常常沉迷网络,在网络生活中变得“无拘无束、放任自由”。

总之,网络给高校学生提供了新的言论自由空间,但也为放纵随意的网络言行提供了便利。

如果你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可以看到许多攻击甚至辱骂老师的帖子。

学生们借助网络这块看似隐蔽的“遮羞布”,用文字大肆挖苦、攻击甚至侮辱自己的老师。

当然这些帖子大多数
是匿名发帖,这些学生自认为是隐身的、秘密的、安全的。

当然除了骂老师,还有骂同学、骂学校。

为此,有的学校被迫关闭了校园网或贴吧的留言评论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学生对未证实的或不属实的网络事件信息的传播和散布,造成损害当事人名誉并对其产生精神伤害随着谣言的扩散,尽管没有直接使用暴力式语言,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2 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
(1)高校学生的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心理失衡。

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或个人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老师对待自己或其他同学的不公平所
产生的不满和愤怒,用“网骂”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也有的纯粹是为了体验新奇的感觉,寻求另类的语言表达,寻求刺激来体验快感,幻想从辱骂老师中得到一种很“爽”、很“酷”的感觉;当然有的“网骂”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相关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有的高校学生由于自我情绪较强,过于注重自我需求和感受,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非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当这种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得满足或由于老师的忽视而导致希望
破灭等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失衡,继而诉诸“网骂”宣泄心中的不满。

(2)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的不对称。

当代高校学生由于所受的教育背景、年龄及心理特征等因素影响,内心普遍充满正义感,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普遍为他们所接受,
但由于网络环境缺乏一定的监管和约束,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常常被弱化或淡化,面对各种诱惑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无意识或有意突破道德界限、法律约束,进而实施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学生较少考虑其网络语言给他人带来的伤害。

法律界将高校学生的这种心理称为“对权力的期待和对义务的不尊重”。

(3)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欠佳。

高校学生正处在关键的社会化时期,逆反心理固然存在,但其网络道德观念的缺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学生认为,在网络上随意发帖、跟帖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意识肆意诋毁别人甚至搞人身攻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伤害他人的,甚至是违法的。

在网络世界里中西方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冲突也很激烈。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高校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一定的政治辨别力,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正确理论和信念的指导,很难控制自己的网络道德。

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看似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交流也少了很多障碍,实质是人与人心的距离的疏远,使人感到越来越孤寂。

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在网上无拘无束,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其交际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会大大折扣,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扭曲,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网络语言暴力正是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和道德人格扭曲的集中表现。

3 以培养学生网络法律意识为切入点,积极整治网络语言暴力
针对高校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法制教育;一手抓道德教育。

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要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规范高校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就要做到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步开展、互为补充。

(1)提高网络法律意识,规范网络法律行为。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要积极渗透网络法律法规教育,使高校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网络法律行为,逐步培养其良好网络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上的产品,都要依法使用;任何的网络行为,都是权利义务的对应;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其真正了解网络世界真相,有效识别网络陷阱,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合法权益。

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压缩了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多加关注和讲解网络法律在内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规范其行为。

(2)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除了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网络法律意识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对于整治网络语言暴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代高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高校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人际及发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呈现多样性、层次
性、差异性和多变性,高校教师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需求,把他们当作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价值追求的现实的人。

在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高校教师更要通过人文关怀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高校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将宽容心的培养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设能使其充分感受关爱和支持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其情感,以此强化高校学生尊重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的理念,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化解“网络语言暴力”。

(3)有效实施网络监管,预防网络语言暴力。

高校要积极建立校园网络管理体系,通过上网权限管理、地址管理用户等功能来强化网络监管体系,严格约束不良言论,并对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语言暴力行为要严厉批评教育并严肃处理,并可追究其法律责任;此外,高校要严格执行用户实名上网认证和加强信息审核管理,可通过绿色过滤软件屏蔽删除不良信息,控制特定信息设立网络举报信箱和,加大对不健康的网络语言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源头预防网络语言暴力。

参考文献
[1] 党志平.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6-8.
[2] 白雅琴.新形式下中学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科技风,2008(24):95.
[3] 杨维荣,荆匿.论高校学生网络法律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42-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