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 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
东北: 辽 阳 特征:A、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并且 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 B、地方权力较大但受到中央的节制。 省
C、行省区域的划分打破山川河流界限,犬牙交错,防止 分裂割据,便于朝廷的控制。 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改革。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 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 高考考什么?(高考试题 备考学什么? 考点分析) (1)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实 (1)汉朝中央集权加强
(2)三省六部制 (3)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5)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汉代政治制度 (7)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内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 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发生“七国之乱”;在汉景帝平 材料一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 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 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面临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派文官、设通判,收兵权、 材料二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 控财权 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 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行政效率低下。③形成冗 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 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3.行省制、宣慰司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续资治通鉴》 ②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极大意义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
地方制度
【知识框架】
汉 至 元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中央制度的变化)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1、汉初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不久就出现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从汉景 帝到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4.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从材料二看,北宋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北宋采取了 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元实行怎样的地方政治制度?其设置有何历史作用? 4、归纳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发展趋势。
(2)行省制的特点、评价 (3)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史实 (4)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评价 (5)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变化及趋 势
选官制度
皇帝的பைடு நூலகம்恼
中央制度
监察制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贪 腐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蒙古:岭北行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演变特点 (趋势) 反映了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二者 此消彼长,但总 体呈相权不断削 弱、皇权不断加 强的趋势。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 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三省体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相权反弹)
【核心突破 质疑交流】 材料 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 的公式:决策的出台=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 执行+皇帝批示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 皇帝共同参与的。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讨。(说明: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 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 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新 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 示例: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 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核不过,就需要 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 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 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 定的合理性。 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 前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 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 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邓禹一家,凡公者 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 1)容易任人唯亲 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将怯如鸡。 (1)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 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 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 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败坏社会风气。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2)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 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