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探析李红芹(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兴义562400)【摘要】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

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对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通过对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模式及现阶段政治文化现状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化政治文化转型的路径以及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变革的非同步性问题:只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批判的吸收外来文化,把握住现代政治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正确处理好政治文化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才能够在全球化化发展的大潮中开拓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政治变革一、政治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被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提出。

此后,其开始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对象。

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来替代传统的“政治意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概念,借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被广泛使用于政治学界。

但与此同时,它也成为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

关于政治文化的解释,以下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从心理层面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

它包括政治体系的成员对其性格侧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等。

西方学者大部分持这种观点。

其中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解释比较典型。

在其代表作“公民文化”中,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一词中所包含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之中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有差别的,“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念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即对社会对象的心理取向。

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

①在其另一本代表作《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第二版中,他进一步将政治文化明确定义为“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留下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②另一位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路辛·派伊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存在的一个主观的政治领域,它给予政体以定义,给予制度以纪律,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关联。

③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乃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

除了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之外,政治文化还应包括存在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被系统化了旨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预测或描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尼米凯泽罗夫,著名作者简介:李红芹,(1973-)女,黔西南州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1﹚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路辛·派伊、维巴:《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1965。

的前苏联学者,认为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第三种观点将上述两种定义称为“观念性”层面的政治文化。

认为政治文化除“观念性”层面以外,还包括组成上层建筑的“物质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乃政治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政治文化。

中国国内的政治学者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和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④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杨光斌在《政治学导论》中对此作了如下界定:政治文化就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⑤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

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文化。

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而诸文化间的冲突实际上也就是阶级间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与反映形式。

中国历史发展实践证明:一个新兴阶级的崛起往往是相继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诞生而来。

比如:“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资产阶级运动的序幕;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从此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由于不同国家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其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民族心理作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系民族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心理和文化纽带的作用。

鉴于不同政治文化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我们将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称之为主导型政治文化。

而将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称之为亚文化系统。

主导型政治文化与亚文化这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政治文化还具有历史继承性。

尽管它会随着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旧的制度瓦解了,旧有的政治文化在人们心理意识中的沉淀并不会马上消失。

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它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往往不会同步。

就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的关系而言,政治文化虽然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并不起决定作用,但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是凭借这种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依托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与此相应的传统政治模式,而且这种政治模式的消极影响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来。

要变革传统政治文化实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政治文化,要积极利用其与新制度相融合的方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模式及现阶段政治文化现状﹙4﹚公丕祥,李义生:《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载《政治学研究》,1987。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惠岩,韩冬雪:《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模式: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有着厚重的传统政治文化中积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经过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不断巩固发展完善并日益缜密,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以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君民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比较完备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

依托这种政治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即“权力本位”、“上下尊卑等级观念”以及“狭隘的依附顺从心理”等等。

这种政治文化日益沉淀,沉积于人心,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这种准则在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价值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以下几种政治模式。

第一,在国家观念上:“家国同构”。

纵然中国自古强调“忠孝不能两全”,但实质上家国却是同一的,两者相联成为一个“共同体”。

儒家学说“天下一家”的普世情怀为君主体制“家天下”统治形式提供了话语与思想支撑。

此外,儒学尚且还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古训,其演绎的就是传统国家的“家长制”逻辑。

这种逻辑影响深远,直至毛泽东时代,大小生产单位都还在不同程度上留有这种逻辑的痕迹。

由此不难想见,在传统中国,小到家庭大至国家,“家长”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乃成为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就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国家具有无尚的权威,个人的价值与利益取向从属于国家,个人与国家、社会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在政治思想上:“君主民本”。

中国传统社会是尊君思想浓厚的社会,民本君主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古代君王经常言及这样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其进行诠释,那就是在国家与社会事务上,君主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君主乃国家的象征与化身。

尽管传统中国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但这种民本思想的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第三,在统治理念上:“伦常秩序”。

道德伦理,纲常秩序是传统中国政治行为的最高准则。

就任何一种社会公正而言,对秩序或程序公正的服从,是维持政治生活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儒家学说所提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礼制内涵为其提供了政治思想上的积淀。

统治者在力求做“圣贤明君”的同时积极寻求和倡导德治,民众在对君主依附顺从的同时,恪守祖宗遗留下的规矩不可更改,长而久之,日渐巩固了它的生长根基,形成了其主流文化。

为此,人们要维护纲常,讲求慎独,寻求自律,但实际上这种自律文化却远离了法的权威,强化了权力意识。

第四,在价值观念上:“权力本位”。

传统中国社会所奉行的文化是一种臣民文化,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民众对其具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由于在价值观上倡导“权力本位”,社会民众无限崇尚君主的权威。

然而,无论社会民众对皇权的无限崇尚也好,对圣贤明君、清官廉臣的殷切期盼也罢,无非都是基于一种对权威的认同。

集权式的专制使臣民文化得到张扬,国家、君主的政治权力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家长的权力是全能的。

⑦2、现阶段中国政治文化概述﹙7﹚马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文化研,2006年第8期。

﹙1﹚“人治”向“法治”的转轨:传统性与现代性交融共生在传统政治心理中,对权威的无限崇尚、忠君意识、清官思想、等级观念以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出世”思想在民众中存在根深蒂固。

“人治”业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

大众对政治参与比较冷漠,他们通常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精英之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政治取向也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人们开始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审视现实政治,理性地思考政治输出与自己利益的关系。

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权威、惧怕权威或单纯依赖清官诉求,也不再屈从或被动服从政府机构输出的政策法令,转而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

公平、正义、竞争、有序、民主、法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民主主体意识日渐增强,中国政治文化在现阶段开始呈现出世俗化、理性化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造成的道德滑坡萌生“道德危机”,激起社会民众的怀旧心理。

这给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市场需求。

可以说,中国现阶段政治文化融含了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

尽管如此,传统落后的政治思想积淀注定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民主法制社会的建立与完善而从人们的视野中日渐淡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