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技术

填空题型1、现代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的光谱分析、食品的色谱分析和其他仪器分析技术。

2、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方向:食品检测技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精确性;大量应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3、计算机视觉技术一般包含二维图像获取、处理、分析和理解过程.4、生物嗅觉的特点:嗅觉神经中的每个神经元都参与嗅觉感知;单个嗅细胞的生存期一般只有22d左右,其灵敏度不高,选择性差;嗅细胞中的神经末梢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信号经嗅球中经放大加工后输入大脑;人的嗅觉系统中,嗅球中经和大脑起到关键的作用。

5、数据处理分析系统由A/D转换数据采集、阵列数据预处理器、数据处理器、智能解释器和知识库组成。

6、被测嗅觉的强度既可用每个传感器输出的绝对电压、电阻或电导等信号来表示,也可用相对信号值如归一化的电阻或电导值来表示。

7、人工嗅觉系统采用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模式识别(如线性分类、局部最小方差、主成分分析等)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8、味觉的模式识别主要有两种方法:神经网络和混沌识别9、嗅觉传感器通常是指由气敏元件、电路和其他部件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传感装置。

10、力学检测研究的是物料的力学特性检测,它包括质量、应力、硬度、振动以及冲击作用下的各种响应等。

11、(1)泊松比:衡量面包等膨松食品的膨松程度;(2)面包生产中,面团的流变特性(弹性、延迟弹性、压力松弛等);(3)在乳制品浓缩过程中,表观黏度:可以用其变化确定其浓缩点,特别是在炼乳生产中。

12、声学特性的原理:食品与农产品的声学特性随食品与农产品内部组织的变化而变化。

13、声波在甜瓜中的传播速度和共振频率均将降低。

14、食品与农产品电特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电流密度、磁导率、绝对介电常数(电容率)、电导率等的变化方面。

15、食品与农产品的电特性分为主动电特性和被动电特性两种类型。

16、食品与农产品电特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4种:切片法,突刺法,接触法和非接触。

17、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的特点: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

18、液相色谱中两种类型的检测器:溶质性检测器;总体检测器。

19、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常用的定性分析有下列四种方法。

(1)利用已知标准样定性。

(2)利用紫外或荧光光谱定性。

(3)收集柱后流出组分,再用其他化学或物理方法定性。

(4)HPLC 指纹图谱分析法。

定量分析有外标法和内标法。

20、内标物的选定原则有三:一是内标化合物应与被校正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相似;二是保留时间相近;三是在色谱图上必须是完全分开。

21、气相色谱的定性分析:(1)用纯物质对照定性:保留值定性;加入纯物质增加峰高法定性。

(2)采用文献数据定性;(3)与其他方法结合定性:与化学方法结合定性;与质谱、红外光谱等仪器结合定性。

22、原子吸收法的三个发展阶段: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空心阴极灯的发明;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2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必须满足如下要求:能辐射锐线,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得多,否则测出的不是峰值吸收系数。

能辐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辐射的光强度必须足够大,稳定性要好25、空心阴极灯优点:只有一个操作参数(即电流),发射的谱线稳定性好,强度高而谱线宽度窄,并且灯也容易更换。

其缺点是每测一种元素,都要更换相应的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

26、试样原子化的方法有火焰原子化法和无火焰原子化法两种。

特点:火焰原子化法具有简单,快速,对大多数元素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测极限等优点,因而至今使用仍是最广泛的。

无火焰原子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原子化效率、灵敏度和检测极限,因而发展很快。

2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分光系统又称单色器,它的作用是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谱线分开。

单色器是由色散元件(可以用棱镜或衍射光栅)、反射镜和狭缝组成。

28、原子吸收分析的干扰因素主要有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光谱干扰和电离干扰。

29、原子吸收分析测定条件的选择:分析线的选择;空心阴极灯电流;火焰;燃烧头高度;狭缝宽度3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一般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信号处理器、显示器等几个部分组成。

3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通常应选被测物质吸收光谱中吸收峰处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以提高灵敏度并减少测定误差。

32、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样品必须是有色溶液,其测定波长在可见光区。

33、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因素:影响定量分析结果的因素有四种,其中主要包括非单色光、溶液浓度、吸收值的范围、与显色反应有关的因素等。

34、光度分析的误差来源:(1)分光光度计本身的误差,即光度误差;(2)由各种化学因素引入的误差(如显色剂的选择、干扰离子的影响等)。

如果需要相对误差不大于4%,则吸光度需落在0.16~0.80范围内。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改变被测液的浓度,以使吸光度A在上述读数范围内。

35、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测量的主要是含氢基团X-H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

36、红外光线的能量要被分子基团所吸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只有当光辐射频率与分子中基团的振动频率相同时,辐射才能被吸收;b.振动过程中,必须有偶极矩的改变,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那种振动形式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37、近红外光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透射光谱法和反射光谱法。

38、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步骤:(1)具有代表性的建模样品的收集。

(2)建模样品被测组分化学分析值的测定。

(3)光谱数据的测量。

(4)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5)校正模型的建立。

(6)校正模型的校验。

(7)预测。

39、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基于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受到磁化,可产生某种频率的振动。

当外加能量与原子核振动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共振吸收信号。

40、影响氢化学位移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取代基电负性越强,与取代基连接于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共振吸收峰越向低磁场方向位移;②共轭分子内产生环电流,这种环电流产生的磁力线在环的上下方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即在磁场中某些化学键与官能团出现磁的空间方向性;③不同溶剂有不同的磁化率,样品分子在不同的溶剂中受到的磁场强度也各不相同。

41、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样品中的分子电离,不同质量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将按其质量和所带的电荷比(质荷比)进行的分离和排序,根据质荷比的大小和相对强度形成有规则的质谱,从而对物质进行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42、影响差热分析的主要因素:(1)气氛和压力的选择。

(2)升温速率的影响和选择。

(3)试样的预处理及用量。

(4)参比物的选择。

43、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影响因素: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因素主要是样品、实验条件及仪器因素。

其中样品因素主要是试样性质、粒度以及参比物的性质;44、PCR技术的特点:(1)特异性强 PCR反应的特异性决定因素:①引物与模板DNA的正确结合;②碱基配对原则;③Taq DNA聚合酶合成反应的忠实性;④靶基因的特异性与保守性。

(2)灵敏度高。

(3)简便快速。

(4)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

45、生物芯片分为: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组织~和蛋白~)和功能生物芯片。

46、目前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如下:(1)荧光免疫测定技术(2)酶免疫测定技术(3)放射免疫测定技术(4)发光免疫测定技术(5)胶体金免疫测定技术。

47、均相酶免疫测定:利用酶标抗体结合抗原形成复合物后,标记酶的活性发生改变的原理,在不将复合物与游离酶标抗体分离的情况下,直接测定系统中总的标记酶活性的改变,进而推算出待检样品中的抗原量。

48、异相酶免疫测定:在抗原抗体反应后,先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游离的酶标抗体分离,再测定酶标记的复合物催化底物显色的活性,最后推算出样品中抗原的含量。

49、酶免疫技术基本特点:①标记后保留酶和抗原(抗体)的活性;②酶促反应专一性,保证特异性;③底物反应放大作用,提高敏感性;④酶标试剂保存稳定;⑤操作简便,安全易行50、酶免疫技术基本原理:利用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提高特异性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的检测敏感性的一种标记免疫技术。

51、酶免疫技术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免疫吸附剂);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标记物);③酶作用的底物(显色剂)简答题1、人工嗅觉系统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对微量、痕量气体分子瞬时敏感的检测器,以得到与气体化学成分相对应的信号;2、研究对检测得到的信号进行识别与分类的数据处理器,以便将有用信号与噪音加以分离;3、研究将测量数据转换为感官评定指标的智能解释器,以得到与人的感官感受相符的结果。

2、在实际应用中,气体传感器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宽的动态响应范围,在被测气体浓度低时,有足够大的响应信号,在被测气体浓度高时,有较好的线性响应值;②性能稳定,传感器的响应不随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响应速度快,重复性好;④保养简单,价格便宜等。

3、用作人工嗅觉气体传感器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对多种气味均有响应,即通用性强,要求对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嗅味在分子水平上作出鉴别;(2)与嗅味分子的相互作用或反应必须是快速、可逆的,不产生任何“记忆效应”,即有良好的还原性。

光源必须满足如下要求:能辐射锐线,即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得多,否则测出的不是峰值吸收系数。

能辐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辐射的光强度必须足够大,稳定性要好。

4、根据固定相的不同气相色谱可以分为:用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的气一固色谱( GSC);用涂有固定液的惰性固体作固定相的气一液色谱(GLC)。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气相色谱可分为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种。

根据色谱柱的不同,气相色谱可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两类。

5、固定液选择原理:(1)对于非极性物质的分离:一般用非极性固定液,此时非极性物质中,各组分基本上按沸点顺序彼此分离,沸点低的先流出,对于同系物按碳数顺序流出,低沸点或低分子组分先流出。

如果被分离组分是极性和非极性的混合物,则这时同沸点的极性组分先流出。

(2)对于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一般选用强极性固定液。

各组分流出色谱柱的次序按极性排列。

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

如果样品是极性和非极性组分的混合物,则非极性组分先流出;固定液的极性越强,则非极性组分越易先流出,极性组分越晚流出。

(3)对于能形成氢键的样品(如醇、酚、胺和水等)的分离:一般选择极性或氢键型的固定液。

形成氢键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6、(1)电子捕获检测器:是灵敏度最高的GC检测器,它仅对能俘获电子的化合物,如卤代烃、含氮、氧和硫的化合物有响应。

由柱流出的载气及吹扫气进入ECD池,在放射源放出β-射线的轰击下被电离,产生大量电子。

在电源、阴极和阳极电场作用下,该电子流向阳极,得到10-9~10-8A基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