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法VS 理论语法
一、语法概念剖析
我们平日里所说的语法,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客观语法:就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全部语法规则的总称。
是物质的,客观的,具有唯一性。
第二:理论语法:是语言学家或者称为与法学家建立起来的,试图解释语法现象的语言解释模型。
不同的与法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方式,因此理论语法有不同的体系。
第三:教学语法:是在理论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教学需要为目的和导向的语法体系。
此三者,在范围上,是逐层缩小的关系。
另外,也有学者提到“学生语法”的概念,从内容上看,既包括学生对客观语法的感知,也包括学习所得的理论语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教师讲授的教学语法。
二、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关系问题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不能替代和混淆的。
首先:两者存在不同的目标。
教学语法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理论语法的目标则是为了揭示人类语言活动的结构、规律和内在动因。
其次:教学语法是在理论语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同时,教学语法又不依附于任何一种理论语法。
理论语法可以为教学语法提供一定的揭示模型和角度,比如配价语法和以词汇-语法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等。
教学语法不一定依赖任何一种理论语法,根源在于,教学语法是一种动态的语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可以作出相应的适应和调整。
比如对于日本,韩国学生和欧美学生,要根据语言对比理论对教学语法的重点和难点作出适当的调整。
其他相关的如:格语法,普遍语法,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等。
第三,教学语法可以为理论语法提供研究课题和研究动力。
很多语法现象对于本国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这些语法现象容易被语法学家忽视,而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经常出错,于是引起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陆俭明和郭瑞老师合作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汉语语言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计算语言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外汉语教学。
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等待去开拓和挥洒的领域。
最后,教学语法可以从理论语法那里汲取营养。
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不同理论体系和组成部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自己的追求,并不断自圆其说,自我完善。
比如chomsky的普遍语法。
教学语法可以利用不同理论语法的方法和解释角度,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应用于教学实际,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