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规风险提示--票据业务纠纷典型案例分析第二期

合规风险提示--票据业务纠纷典型案例分析第二期

法律合规风险提示--票据业务纠纷典型案例
分析》(第二期)
近期,银行因配合有权机关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冻结
止付而引起持票人起诉的纠纷数量显著增加。

由于现行法
律法规对于承兑汇票能否被冻结止付的规定较为模糊,且
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意见严重冲突,导致配合有权机
关冻结止付票据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在法律法规尚未做出
明确解释,且个别机关强制要求银行配合办理票据冻结止
付时,应高度谨慎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本提示在对外部司法判例进行合规监测的基础上,选
取目前银行常见的票据追索权纠纷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分析,深入剖析司法机关对票据追索权纠纷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对如何防范和控制相关票据业务风险以及如何在票据诉讼
中维护我行合法权益等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供我行各级
机构参照执行。

附件:票据追索权纠纷的典型案例分析
附件:
票据追索权纠纷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述
案例1:A集团公司签发了票据金额1000万元、收款人为B商贸公司的承兑汇票一张,承兑人为C银行。

汇票签发后,B商贸公司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D公司,D公司又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E公司。

F银行向贴现申请人E公司办理了汇票贴现。

汇票到期前,F银行以委托收款方式向C银行提示付款,C银行未向F银行付款,也未出具《拒绝付款理由书》。

此后,山西某市公安局向C银行出具了冻结汇款通知书,以冻结犯罪嫌疑人诈骗所得为由冻结了上述汇票。

F银行遂以其按照正常手续为E公司办理贴现后向C银行提示付款被拒绝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F银行、E 公司、D公司、B商贸公司、A集团公司连带清偿汇票票面金额1000万元及其利息。

本案在诉讼审理中查明,根据山西省某市公安局出具的相关材料表明,犯罪嫌疑人骗得涉案汇票后利用伪造买卖合同、伪造增值税发票等虚构商品交易关系的手段在F 银行对所骗承兑汇票进行贴现。

在一审、二审中,法院均认为C银行在F银行提示的汇票到期日应无条件付款,公安机关对汇票的冻结措施不是已作出承兑承诺的付款行C 银行拒绝付款的法定条件和理由;并且认为,根据票据行为无因性原则,票据关系一经产生即与基础关系相分离,票据法没有规定票据的被背书人即贴现银行对其前手取得票据的基础关系是否真实有效负有审查义务,因此,F银行在支付了贴现款经背书取得票据,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应认定是合法取得票据,应当享有票据权利。

法院二审判决C银行、E公司、D公司、B商贸公司、A集团公司负有给付F银行1000万元票据款项的连带责任。

(案例来源: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辽民二终字第21号)
案例2:A汽车公司将其持有的出票人为B汽车公司、承兑银行为C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向D银行申请贴现。

D银行在对A汽车公司提交的汇票原件及与其前手E公司签订
的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复印件进行审查并收到C银行“查询汇票与本行承兑汇票记载内容一致,无挂失止付冻结他查”答复后,为其办理了汇票贴现业务。

上述承兑汇票到期,D银行向C银行请求付款,C银行以“出票人B汽车公司涉案,账户被公安查封,且第一背书不符”为由,拒绝支付汇票款项。

D银行遂向法院起诉要求C银行向D银行支付汇票金额42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并要求A汽车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法院审理认为,票据行为具有无因性,票据一旦成立,就与其原因相脱离,票据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无须证明票据原因,票据债务人也不得以原因无效为理由对善意持票人主张抗辩。

D银行作为票据贴现行,其负有的对有关贴现材料的审查义务只是形式上的审查,其无法对材料的实质真实性进行审查,D银行对贴现材料的审查已尽到了应尽的审查义务,且对该汇票向C银行进行了查证。

因此,D银行在对该汇票办理贴现的过程中并不存在重大过失,其取得该票据是善意的、合法的,享有票据权利。

法院判决C银行应支付D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人民币420万元及利息。

(案例来源: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1)青民四商终字第95号)
二、案例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中,贴现银行向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提示付款,承兑银行以该汇票涉嫌刑事犯罪或被公安机关等有权机关依法冻结为由拒绝付款,贴现银行在遭到承兑银行拒绝付款后遂向承兑银行及出票人、其他被背书人等票据债务人行使追索权。

在诉讼过程中,承兑银行主要以该汇票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贴现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中存在重大过失等理由予以抗辩。

但法院认为票据行为具有无因性,票据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即与基础法律关系相分离,票据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无须证明基础法律关系的有效性,因此贴现银行并不负有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审查的义务。

最终判定贴现银行在贴现过程中不具有重大过失,享有票据权利。

另外一方面,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承兑汇票能否被冻结止付的规定较为模糊,且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意见严重冲突,导致银行配合有权机关冻结止付票据存在较大风险。

三、相关法律依据
有权机关对票据采取冻结止付的主要法律依据包括:
1、《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2、《行政强制法》第三十条:“……金融机构接到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冻结通知书后,应当立即予以冻结,不得拖延,不得在冻结前向当事人泄露信息。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执行票据纠纷案件时,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票据,经当事人申请并提供担保,可以依法采取保全措施或者执行措施……。


上述法律法规对于票据能否被冻结规定的较为模糊,未明确解释说明冻结的是票据本身还是仅指票据下对应的款项,公安机关等有权机关为了办理案件的需要,倾向于认为其有权对票据进行冻结止付,而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考虑的更多是票据的流通性等问题,更倾向于保护合法持票人的利益。

因此,一旦银行配合有权机关冻结止付票据后,极有可能面临持票人的索赔甚至起诉,要求立即付款并支付迟延利息或赔偿金,而法院支持合法持票人请求的可能性较大。

四、案例启示
近年来,随着票据融资需求的增加,实践中企业虚构交易背景进行贴现或被犯罪分子盗用进行贴现的现象大量出现,实践中部分银行机构也遇到部分公安机关要求对本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要求冻结的情形,使银行机构面临尴尬处境,容易引发诉讼纠纷。

因此在法律法规尚未做出明确解释,且个别机关强制要求银行配合办理票据冻结止付时,应高度谨慎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妥善处理票据冻结
为维护银行权益,降低票据冻结产生的风险,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不与有权机关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避免对银行承兑汇票办理冻结止付。

2、如有权机关强烈要求,银行必须配合办理时,建议
严格审核有权机关出具的法律文书、证件等材料,具体包括:
(1)有权机关应使用《协助执行通知书》而不应使用《协助冻结存款通知书》;
(2)有权机关应明确在法律文书上写明“对 XX 票据冻结止付并停止承兑。


(3)应留存两名有权机关人员的工作证件复印件。

3、尽可能与有权机关沟通并缩短冻结止付的期限,向有权机关说明冻结止付到期后有权机关可以进行续冻,不会对有权机关办理案件产生影响。

先行短期冻结再续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持票人和承兑人延期付款产生的利息损失,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有权机关因错冻带来的法律风险。

4、在办理票据冻结止付后,应尽可能取得出票人对于银行可能被持票人要求支付票款、利息及赔偿金等款项而进行无条件赔付的书面保证或承诺。

(二)规范贴现业务操作
上述案例中的贴现银行之所以陷入票据追索权的纠纷
中,原因就在于贴现银行在办理贴现业务过程中未尽审查义务,对不具有真实交易背景关系的票据进行贴现,而后在向承兑银行提示付款时才被告知该票据因涉嫌刑事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等有关机关予以冻结。

对此,我行各级机构应引以为戒,不应忽视对拟办理贴现的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规范票据贴现业务操作,防范纠纷发生。

(三)及时维权
此外,我行经营机构作为贴现行在业务实践中如遇上述所持票据被司法机关不当止付的情形,应及时向承兑银行主张权利,必要时通过诉讼手段维护本行的合法权益。

在此类票据纠纷维权过程及诉讼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目前司法机关于贴现银行有利的审判观点和裁判结果积极主张本行作为合法票据持有人的权利,具体的主张理由参见《廊坊银行关于印发<法律合规风险提示--票据业务纠纷典型案例分析一>的通知》(X银发〔2015〕165号)中“案例启示”部分第(四)点第1、2项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