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学案一、作家作品关本文选自,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和两个人物形象。
二、背诵熟练关1、曹刿请见的原因:,。
2、表现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的语句:,,。
3、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和热情的语句:。
4、第三段的出现的成语是:。
5、民不愿参与国事的原因:,。
6、战前和战后表现庄公“鄙”的语句:A、,,。
B、,,C、,7、表现鲁庄公在作战中急躁冒进的句子:A ,B 。
8、第三段承上启下的过渡句:,9、曹刿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10、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11、曹刿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
12、表现曹刿细心观察敌情的句子:,。
13、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句子:,,。
,,。
14、曹刿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
15、“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具体内容:,,。
三、字词积累关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齐师伐我()()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5、神弗福()6、鄙()7、必以情()8、小惠未遍,民弗从也()()9、望其旗靡()10、公将鼓之()11、公将驰之()12、既克,公问其故()()13、一鼓作气()()14、彼竭我盈()()15、难测也()16、何以战()()17、战则请从()四、译句理解关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何以战?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6、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11既克,公问其故。
1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五、简答归纳关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章的作用。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第一段中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5.读了本文,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6.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的时候。
7.概括段意。
六.比较阅读关甲:见《曹刿论战》第一段课文。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3.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4.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简答答案:1(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交代了战争的性质:是齐国对鲁国的一场侵略战争2.(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5.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答案:1. 语言议论2.A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B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7—19题。
(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3) 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1、(1)目光短浅(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任选两小题,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3分)7、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8、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1、⑴参与⑵鄙陋⑶丝织品⑷倒下2.D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4.语言描写议论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7、(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8、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曹刿论战》学案《曹刿论战》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能熟记文学常识;2、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句子;3、能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1、对照以上目标自主复习;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小组检查。
三、反馈矫正;(一)填空:《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根据___史料编写的。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二}解释词语:1、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古今义⑴肉食者鄙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⑵牺牲玉帛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⑶小大之狱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⑷又何间焉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⑸可以一战古义______今义______2、解释词性活用的词义⑴公将鼓之⑵神弗福也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⑴忠之属也()⑵战则请从()⑶小信未孚()⑷虽不能察()⑸既克,公问其故()⑹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⑻弗敢加也()⑼遂逐齐师()⑽虽不能察()4、翻译下列句子: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⑵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⑷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⑸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⑹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⑵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⑶你是如何看待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形象的?⑷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四、拓展训练:(一)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