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学案(教师版)

曹刿论战学案(教师版)

南沙万顷沙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备课组《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目标1:背诵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

2、目标2:对照课文注释,能理解、疏通文意。

3、目标3:学习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方法。

4、目标4:理清行文思路,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目标5:借助文中简洁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目标3、4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1)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2)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3)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2、写作背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邻国。

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候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候国。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

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了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

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地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

齐桓公派军队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

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

当是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已的威风,建立威信,便函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

鲁国军队出兵抵抗,战于鲁之长勺。

【学习过程】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一)活动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曹刿.( guì)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弗.敢加也(fú)小惠未遍.(biàn)小信未孚.( fú)战于长勺(sháo)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 shì)望其旗靡.(mǐ)彼竭.我盈.(jié)( yíng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2)又何间.焉参与(3)肉食者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何以.战凭、靠(5)衣食所安. _指安身_______(6)弗.__不_____敢专.独自享有也(7)对.曰回答(8)小惠未遍.遍及、普遍(9)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10)弗敢加.也虚夸,夸大(11)必以信.实情(12)小信未孚.使信服(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4)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15)虽.不能察.即使明察(16)必以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17)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类(18)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9)齐师败绩.. _大败_____________ (2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21)下视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2)登轼.而望之车前的横木(23)遂逐.齐师追逐(24)既.克.战胜齐军后既.__已经____ (25)一鼓作.气_鼓起_________ (26)再.而衰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 (27)彼竭.我盈.(士气)枯竭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8)难测.也推测,估计(29)惧有伏.焉埋伏(30)望其旗靡.倒下(31)齐师.伐我.军队《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3.一词多义。

(1)故:①公问其故原因②故克之所以③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2)夫:①夫战,勇气也发语词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③予观夫巴陵胜状那(3)于:①战于长勺在②告之于帝给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对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4)以:①何以战凭.、靠..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根据、按照(5)之:①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②公与之乘代指曹刿③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④公将鼓之起补足音节作用⑤公将驰之 _代指齐军_____________(6)安:①衣食所安指安身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7)其:①其乡人曰代词,他的②公问其故代词,指取胜③吾视其辙乱代词,指齐军(8)加:①弗敢加也__虚夸,夸大___②万钟于我何加焉_益处_________ (9)请:①曹刿请见请求②战则请从请允许(10)伐: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砍伐4.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2)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许可(4)再.而竭古义第二次今义又(5)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6)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多(8)必以情.古义这里指诚心今义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9)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10)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11)衣食所安.古义指安身今义安全,安定5.翻译下列句子。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从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0)公将鼓之。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11)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1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1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1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二)活动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

1.课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形象分析时期曹刿鲁庄公语句形象特点语句形象特点战前①、曹刿请见。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有远见卓识、有政治远见①、“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政治上平庸,目光短浅重视、②、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爱护老百姓战时①、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②、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非常谨慎、稳重。

从容镇定①、齐人三鼓。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不懂军事,急躁冒进战后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活动3:研讨探究。

1.从全文来看,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2、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略写战争过程。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样安排详略就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4、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不同意。

课文开始曹刿请见,鲁庄公接见可看出他为人随和;问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看出他重视、爱护老百姓;战前和战时他都能听从曹刿的意见,可看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可见他并不是一个昏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