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一、自学指导
1、长勺之战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2、《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注意下列的注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以: )
4、肉食者鄙 (鄙: )
5、望其旗靡 (靡: )
6、公将驰之 (驰: )
7、弗敢专也 (专: )
8、小信未孚 (孚: )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
3、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
8、彼竭我盈,故克之。
* 。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
11、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 ”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1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
五、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1、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12、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七、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