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留选标准及经济效益评估
种猪包括种公猪和种母猪两种。
众所周知,猪的繁殖力高,表现在公猪射精量大 [后备公猪的射精量一般为(150-200)ml,成年公猪的射精量一般为(200-300)ml,有的高达(700-800)ml。
] ,总精子数目多(1.5亿/ml),配种能力强;母猪常年多次发情,任何季节均可配种产仔,而且是多胎高产。
工厂化养猪把种猪视为生产和哺育仔猪的机器,饲料是原料,产品就是活猪。
可见,种猪是基础,养好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养猪高效益,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种猪群,掌握科学的选配技术,这样才能持续、均衡地生产出质量优、数量多的活猪。
因此,要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种猪,更换成性能更佳、体型更好、适合市场需求的种猪。
一、种猪的淘汰原则
1. 公猪的淘汰原则:种公猪的使用年限一般控制在2年左右,种公猪年淘汰率在50%左右。
2. 种母猪淘汰原则:
正常淘汰:对年龄较大、生产性能下降的种母猪予以淘汰。
①传统栏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7-8胎,年更新比例为25%。
②工厂化限位饲养,母猪一般利用6-7胎,年更新比例为30-35%。
二、种猪留选标准
1.行业公认标准
种公猪的留种比例,最好能实现10—20选1,至少不能低于5选1;也就是说,如果需要10头后备公猪,那么应该测定100—200头公猪,至少也得测50头,然后,从中选取EBV (遗传评估综合指数)值排前10名的留种。
种母猪的留种比例最好能实现5选1,最少不能低于3选1;也就是说,如果需要10头后备母猪,那么应该测定50头母猪,至少也得测30头,然后从中选取最优秀的10头留种。
2.政府关于种猪的留选规范标准
种猪场按照职能划分为:种猪场分为原种猪场、一级种猪场、二级种猪场。
原种猪场具有制种和繁殖更新的能力;全面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性能选育提高、新品系选育、育种新技术创新和引进,并为一级种猪场提供优秀纯种
猪。
除开展科研试验外,不允许进行品种间杂交生产。
基础种猪群从原产地引入或由本场系统选育并经性能测定优秀的个体而来;该场必须掌握较多育种素材,单品种育种核心群规模在300头以上,种公猪血统数不少于8个;基础母猪个体鉴定全部一级以上,种公猪不允许有特级以下个体。
一级种猪场种猪主要来源于原种猪场;广泛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工作和遗传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纯种扩繁,并为二级种猪场提供优秀纯种猪。
基础种猪群由原种猪场引入,也可以从本场经测定优秀的后代中选留,但公猪选留比例不大于20%,母猪不大于50%。
二级种猪场主要为商品猪场生产提供二元杂优母猪,不得进行纯种生产经营。
基础种猪群全部由上一级或原种猪场引入,不得自行选留。
3.美国种猪的留选标准
美国在种猪生产上,原种场--扩繁场的界限不是很分明,一般大规模的种猪场(核心群母猪400头以上)都具有原种场、扩繁场的双重功能,既饲养曾祖代猪,也饲养祖代猪。
核心群选留比例,曾祖代为1%-3%,祖代为12%-13%,其余为基础母猪群。
三、种猪留选的经济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