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刘博(延边大学 2013级人文地理)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内容标准,按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根据各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几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
1.引言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本文就根据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多极化大都市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介绍2.1 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特征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
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1)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
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
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2.2 国际化大都市基本特征从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国际化大都市共同点(见下表)。
类别基本特征备注空间分布位于某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镇群中(城镇集聚区、都市带),形成了与之影响相对应的支撑腹地和城市体系纽约位于纽约城镇群伦敦位于伦敦城镇群交通区位大多通江达海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海陆空体系)地理特征中纬度、气温适中、适度降水、(海拔较低的)平原城市性质国际政治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内金融中心、国际交通枢纽、国际文化信息智力中心等主导支配国际分工,位于分工体系的上层,是相关规则、信息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汇集与发散中心消费层次拥有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中产阶层,城市人群整体收入消费水平处于国际或区域领先水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大多处以后工业时代,发展模式已转型为内涵式发展,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创意产业为主占GDP80%左右城市功能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管理总部、国际性机构聚集地、第三产业集聚、文化智力创意中心、世界交通枢纽等人口数量特征均为规模性城市,人口为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备,运行高效。
往往是国际性交通枢纽(陆路交通、港口和国际航空港)香港文化往往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或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罗马、巴黎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演变为多中心莫斯科3.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状况3.1 北京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首都必须放在经济中心或足以对各个经济中心实现有效控制的地方。
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首先是中国的心脏,中央各中枢机构、各行业的主管部门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全国各系统的正常运行。
虽然80年代以来国家对经济的直接控制有所弱化,但首都仍然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中心,同时也是行政性金融中心。
上海、深圳等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北京对其仍具有决定性的支配作用,这种支配作用甚至已涉及到过渡时期的香港。
其次北京是接纳外国驻华机构最多的城市。
大都市是以国际交往为前提的,北京已充分具备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提。
北京在中科院历次举办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均列各省市之首。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信息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信息层次高,具有宏观导向性,传播范围广,对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具有勿庸置疑的指导意义。
北京拥有70多所高校,700多个科研机构, 120万科技人才,人才密度全国第一。
北京拥有全国最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设施,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线将首都与全国各地紧密联结起来。
首都机场经过两次扩建,其水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国机场中的“第一巨人”;首都拥有通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的直达铁路线;京津塘高速公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5年5月开通后,北京到塘沽的路程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运力提高了5倍,相当于北京拥有了直接的出海口;北京的市政交通通讯设施是全国各城市中最好的,正在建设中的电信网络将使北京市的电话装机容量在本世纪末达到700万门,相当于发达同家的同期水平;本世纪末完成光缆铺设10000公里,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网络。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信息中心,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支配作用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正由于这种城市性质,北京对环渤海地区各个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十分有限,各城市对北京的依附作用也不明显。
北京要奠定其21世纪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必须壮大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对周围城市的凝聚力,在区域内形成以北京为龙头的合理的产业分工。
3.2 上海长江三角洲位于整个国家海岸线的中点,黄金水道长江将它与我国的中西部纵深地区联结起来,具有无比优越的区位优势。
区域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湿润,人文荟萃,交通发达,隋唐以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这一区域土地面积9.95万平方公里,人口7341万,94年国内生产总值6890亿元。
在这个只占全国百分之一的土地上,居住着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9%的国内生产总值。
这里分布着14个大中城市,下辖74个县市。
相对于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来说,这一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更为广阔,城市的密集程度更高。
处于这些城市龙头地位的上海市,正好位于沿长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海经济开放带所组成的“T”形结合点上,左有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右有嘉兴、杭州、宁波为两翼,后有长江沿岸城市为附骥,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扩散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可以依托的经济腹地最为辽阔。
自近代以来,上海工业产值就稳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本世纪30-40年代,上海更被誉为“远东第一都”,有“东方纽约”之称。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生产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日渐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重新焕发了大都市的风采,尤其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上海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从重塑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出发,进行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靠全国,面向世界,力争在201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
拥有全国最大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这是上海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契机。
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资金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以证券、外汇、资金拆借为主体的金融市场体系,1995年各类证券的交易量超过了6万亿元,资金拆借总量超过2200亿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后,年外汇总成交量将超过600亿元,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级的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生成地。
近两年,众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驻上海,目前已有150家,其中38家是营业性机构,他们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不少大银行,如美国最大的国际银行--花旗银行将原来设在香港的中国区总部迁到了上海;接着法国东方汇理、英国渣打、汇丰、荷兰银行等国际著名大银行将中国总部迁到上海。
居世界资产总额第一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全球最具规模、财力的头号证券公司--美国美林集团等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落户,另外还有4家国外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了营业机构,这些都大大加快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
上海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南北两翼及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上海市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提出“九五”期间,上海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共同发展;上海的工业产业结构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要在注意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
以“高起点”进行规划,以高科技进行装备,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是上海市近期的工作目标。
规划中的中心城,覆盖浦西和浦东750平方公里,是城市的主体和极核,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中枢和行政、文化、科技中心,是现代化水平最高,集聚效益最大,综合功能最优的城区,将采取多心开敞式组团结构与轴向发展相结合的高度密集型的架构。
中央商务区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标志,周围配以若干副中心和各类经济、信息、文化、科技中心,具有强大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两个辅城(宝山、闵莘)和六个二级城市、若干个小城市层次分明。
上海将城镇体系发展的重点放在郊区,把郊区作为扩展中心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后方基地,将城镇建设成为都市中的乡村,将农村建设成乡村中的都市。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其功能定位可以取美国的纽约作参考。
3.3 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作为曾经的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世人谓之“西有罗马,东有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