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材料优秀课件
源 (4)能源判据
材料在寿命循环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 (5)环境判据
材料在寿命循环中对环境的负载最小。
7.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环境材料的评价方法: (1)能源评价法
单纯用材料生产中所耗能源来衡量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
1t 钢
1t 铝
31.8M料对环境的复杂影响,已基本淘汰。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 出了“环境材料” 的概念,并产生了一门新兴学 科――环境材料学。
7.1 环境材料概述
环境材料:指同时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优 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环境协调性”是指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小, 对环境的污染少。
7.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包括:
(1)对材料的环境性能的评价。其中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方法。 (2)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材料的使用效率,材料 的生态设计理论。 (3)材料流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再循环、降解、废物处 理理论等。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 工业生态学 ➢ 材料流理论 ➢ 金属材料的生态设计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工业生态学的概念: 为了解决现存的一些工业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间的矛
盾而提出的用来提高资源效率和促进环境保护的工业代谢理论。
理想的工业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图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工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环境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
第7章 环境材料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大雾笼罩英国伦敦城。随着大气中的污染 物不断积聚,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仅四天时间, 死亡人数达到4000多人,史称“伦敦烟雾事件”,伦敦也因此得 到“雾都”的称号。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冬季取暖烧煤和工业排放的烟 雾,生成CO, SO2, NO2等有害气体,将伦敦变成了一个毒气室。 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伦敦改用煤气和电力,并将火电站迁出城 外,烟雾事件才没有继续发生。
进行标准指标的定量化。
环境材料评价的5个判据: 质量判据、经济判据、资源判据、能源判据和环境判据。
共性判据
环境性判据
7.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1)质量判据(或性能判据) 材料的质量(内在性能和表面质量)能否用于制造器件;
(2)经济判据 材料的生产进行经济核算,是否有利于降低成本。
(3)资源判据 单位质量材料由最少的资源量构成或尽量多地用可再生资
本章主要内容
1
环境材料概述
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3
环境材料的设计
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5
金属材料的生态化改造
6
金属环境材料
7.1 环境材料概述
材料,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却也严重 破坏了人类家园。从原材料的开采、提炼、生产、 加工、使用一直到废弃的过程,无不以资源和能 源的极大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
典型的材料循环过程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金属材料的生态设计
金属材料生态设计的方向: 可循环金属材料的设计。
可循环金属材料设计的原则: (1)不使用循环再生过程中难以除去的元素; (2)尽可能不使用枯竭性元素; (3)不使用有毒元素;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金属可循环再生设计的主要手段:
(1)合金添加元素最少化 合金回收后,合金元素难以除去,会降低可循环再生
(3)杂质无害化 钢铁循环再生时容易混入铜、锡等杂质,杂质在晶界
偏析,既影响其使用性能,还影响其加工性能。 采用结晶晶粒微细化,使得杂质元素在材料中均匀固
溶,显著降低杂质元素对材料的负面影响。
7.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环境材料评价判据的含义: 对材料的环境协调性、经济性、功能性等主要的几个方面
用生态学方法分析工业生产过程,把一些传统的、生态环 境不相容的工业过程转化为环境相容的系统和过程。
可持续发展
工业生态学
文化系统
技术系统
自然系统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材料流理论
材料流:也称为材料链。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工业生产 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所投入的原材料的流动方向和数 量的一种定量分析理论。 材料流的理论基础: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
从2007年5月29日开始,无锡市太湖区域大规模爆发蓝藻,导致 自来水无法饮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的结果显示:工业污染增加、 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城市生活污水直接入湖和渔业养殖规模急速 扩张是造成太湖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这个事件反映出太湖已经非常脆弱了,自我调节能力已经严重 丧失,人类过度地使用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报复。”
7.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实用研究包括: (1)环境协调材料。强调材料与环境的兼容与协调, 开 发天然材料、绿色包装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等。 (2)环境净化和修复材料。指各种积极地防止污染和净化 环境的材料,如分离、吸附、转化污染物的材料。 (3)降解材料,指通过自身的分解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7.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
7.4 环境材料的评价判据与方法
(2)环境负荷单位法 生产某种产品时对环境影响各种因素给与综合考虑; 环境影响因子(EAF-Environment affecting factor): EAF=F [ 资源,能源,污染物,生物影响,区域作用…] 环境负荷单位(ELU-Environment load unit) 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EAF的大小。
研究的过程(三步)
(1)治表:将积累下来的污染问题,利用材料科学与技术 进行末端治理,恢复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2)治本:将材料科学与技术用于环境保护,在清楚积累 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开展初端治理,在生产设计阶段 即考虑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3)回归:制备的材料和产品能够与环境尽量相容和协调, 使人类社会真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性。通过对高纯金属性质的研究明确其它合金元素真正的作 用,作用必要元素添加量的依据。
(2)可循环再生复合方法 加入强化元素尽管可实现解决强韧化矛盾,但不利于
金属可循环再生性。通过工艺控制组织的复相化,改进强度 和延展性(如TRIP钢)。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
复相组织改进强度与延伸率的关系图
7.3 环境材料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