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低音提琴学习与演奏中一些思考

于低音提琴学习与演奏中一些思考

于低音提琴学习与演奏中的一些思考
摘要:西方弦乐的发展历史有几百年了,而低音提琴作为整个西方弦乐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因为独具魅力而被广大乐迷所钟爱。

而且也有不少的演奏家对它发表了精辟深入的见解。

本人在多年的低音提琴的学习过程中也有过数不清的想法和思维的火花,下面就是我从事低音提琴学习演奏以来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关键词:低音提琴,演奏,弦乐
中图分类号:j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客观地听自己的演奏
从我们拿起琴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做到能够客观的听自己演奏,低音提琴的声音浑厚,深沉而丰满,是其它弦乐器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这一概念应该深深地印在演奏者的大脑中,上升为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如果对这一概念含混不清,判断不出自己的声音是什么质量,什么色彩,那么就要考虑低音提琴演奏的成败问题了。

那么,怎样做到客观地听自己演奏呢?首先,我们必须使自己静下心来,批判地听自己的演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跟自己“较劲”。

前面提到了我们对声音要有追求,要有预先听觉,那么同样对旋律,对音准也要有高度的要求。

慢练—确认—继续。

这样练习的结果,往往会使自己的内心极为平静,不浮不躁。

另外,这们还可以借助音视频等等工具帮助自己。

常有这样的情
况,把自己认为可以的演奏记录下来,结果却发现除了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不足之外,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譬如:声音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结实、漂亮,旋律也演奏得不如自己要求的那样优美动听,音也会有不准的现象(我想这是每个有过的体会),这除了技术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外,我们在平常练习时,没有用一颗安静的心,一个冷静的大脑客观批判地听自己的演奏有直接的关系。

2. 放松与用力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无论演奏哪种乐器,都必须感到舒适、方便。

演奏者应当尽可能地放松、自然,不能在心理和生理上面有任何压力,可以说这正是我们练琴时的直接对象,也是我们技术训练时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初期,更是这样)。

在学习低音提琴的初期甚至几年之内,对放松、自然的理解是浅层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当演奏完一段练习曲和乐曲时,常有左右手都很累的情况发生,我也知道应该放松、自然,老师也在提醒,但是总是拿不出科学有效的办法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从生活中,自然中,兄弟专业中,练习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我个人认为,“便利与不便,舒适与别扭”等概念,就意味着演奏的“成功和失败”、“理想与不理想”。

小提琴教育家马思聪先生在教学生运弓时爱用“重量”一词,这是为了使学生避开“压力”、“用力”等词可能引起的肌肉紧张,这在演奏时是非常有效的(低音提琴同理)。

但低音提琴是身处之物,只有把琴、琴弓拿起来,总是要有相应的肌肉要收缩,而这就是用
力,但是一个好的演奏者知道“永远别用多余的力”或者说“不断去掉多余的用力”,要采取“减”的方针。

所谓“去掉多余的用力”,其实是一个如何控制和恰当利用弓子和手的自身重量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手放弓上,弓放弦上,重量多少?一加一等于二;弓被抓紧(多余的力),弓弦分家(紧张),重量多少?一减一等于零。

甚至可以说是两个负一相加,都等于负二了。

在演奏中的所谓“放松”必须是在运弓的过程中找到的,是与“用力”相互交替和相互依存的有价值的放松,而不是睡觉式的绝对放松。

现在我们再把视线转向左手,低音提琴大师吏特莱谢在他的访谈中强调,左手在按弦时,就像在手心中握着一只鸡蛋,这样就能保持住手型不变。

在演奏中,我努力尝试这种做法,发现还是比较科学的。

试想,左手手型不变,保持半圆型,总是能使手指处于有准备状态,再加上耳朵对音准的辨别,那么音准的问题就不会太大了,速度也有了基本的保证。

另外,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换把动作中也存在着准备、发动和运行三个步骤。

再看揉弦,好的揉弦更能体现“在运动中找到的与用力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的放松”,揉弦时的腕关节,特别是指尖关节的角度,必须不断变化,没有这个变化,就无法找到放松的感觉。

按弦时如果手指太死、太紧,发出来的声音必定是紧张的、痉挛式的。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用力和放松都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演奏者的心态必须放松,我们肯定赞成这样的观点:心态放松了身体才能放松。

只有身心都放松了,力量才能传遍全身,使我们能够随心所欲。

如果我们做得够好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身体与乐器有了“融合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琴合一”。

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彼得斯托利亚尔斯基喜欢向学生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使小提琴成为演奏者身体的延长物,能够成为他的第三只手”。

当一次方法正确的演奏后“肌肉运动的舒适感”就会出现,演奏者心情也会自然舒畅,就像完成了一次太极拳表演,这就是被大多数演奏者喜欢说的“对了”,而“对了”本身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演奏者观察生活,体会自然,刻苦地练习并学习致用。

3. 慢练
众所周知,拉琴是用脑子而不是光靠手来完成的,不论是持弓、按指,左右两手都是执行大脑意图的工具,左面从大脑出发—手、指—弦上的音准点;右面从大脑—肩、肘、腕、手—持弓的力点—弓弦接触点;任何关节中间不能有死结。

通过慢练,这些关节被一一确认并被“打通”,变成了“直通车”,这时候再快起来就没有负担了。

对于低音提琴演奏者来说:慢速演奏犹如钟表师眼中的放大镜,它可使演奏者更清晰地看到和听到作品中的所有细节和音乐要素
之间的细微差别,更好地理解所有细节,简单地说:演奏者的大脑
比他的手指更需要慢速演奏。

这就如同过铁道,一慢二看三通过,当大脑接到了安全无误的信号后(确认每个音都是完美的之后)方才通过。

在慢练时还要注意弓子三不下去:1、右手未柔软、未放松,不下去;2、左手音准未有把握,不下去;3、弓子未直,不下去。

在这三种情况下,如果硬往下拉,简直就是搞破坏。

4. 演奏心态
一切好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出发点一定是真善美的。

一个音乐家、演奏家要传递给观众或听众的正是如此,虽然不敢说他有多么高尚,但最起码也应该是善良的、有爱心的。

俄罗斯音乐教育家、钢琴家根莫齐平认为:作品演奏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演奏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开始演奏一部作品,如果他在演奏作品时精力集中,心情舒畅、愉快、有爱意。

他的演奏必将带有鲜明的激情色彩,如果不是这种心情,那么等待着他的只是枯燥的、忧郁的和毫无乐趣的演奏。

正因为如此,许多大演奏家都具有伟大的人格,他们的演奏体现出对未来美好世界的信心、希望和爱,真正起到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5. 在交响乐队中的演奏要点
同独奏不同,乐队中的低音担声部要融于全体,发音点要与所有的声部对齐,不能拖,尤其在一些快速的乐句上。

以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那段著名的低音提琴声部独奏
为例,作曲家需要的是短促、有力、快速而结实的声音,如果按照我们一直以来一贯的拉法,就是用分弓。

众所周知,低音提琴体积庞大,共鸣箱足有大提琴的二倍。

从下弓到声音被发出来,是有时间差的。

这么一件慢发音的乐器,如果用分弓一板一眼的拉,那么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必定是滞后的,这种拖泥带水的声音不但没有生气,还拖住了整个乐队的脚步。

那么,用什么样的奏法呢?看看世界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的低音提琴演奏,答案就出来了——跳弓。

跳弓可以在第一时间就发出音来,比分弓演奏的时值短,并且有音头,它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如同我们唱出来的一样,准确、不拖延,整个乐队就像一只战船,在低音提琴声部这只“马达”的牵引下,匀速前进。

因此,在第一时间发音和使用跳弓(包括离弦跳弓和不离弦跳弓)是低音提琴在乐队演奏中的优越性。

它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可惜的是,在我国多大交响乐团中,低音提琴演奏者应用此法到“实战”中的只是少数。

很多国外的乐队,尤其是德国、奥地利学派,除了遇上低音提琴声部的抒情旋律和慢弓外,他们几乎都没有一下分弓,清一色全是离弦或不离弦的跳弓,低音声部充满活力,极具动感,乐队从不会被他们拖慢脚步。

我们的演奏者应该看清这一点,很好地向他们学习。

另外,在乐队中还有许多技法如:揉弦、音色、音量的控制等等都视个人能力而言,本人在此就不赘言了。

6.结束语
结束语:以上是关于低音提琴在演奏、练习及乐队中我们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虽然上面只是讨论了一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仔细的去下功夫。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低音提琴的演奏就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了我们各个领域。

我们只有综合的看待它才能真正地拉好它。

在以后的演奏中我们要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刻苦练习,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低音提琴演奏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