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循环系统
☆期前收缩:额外刺激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 后,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使心肌产生的一次 额外的兴奋和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一段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
(三)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概念: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产
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起源:来源于特殊传导组织中的自律细胞。 窦房结节律性最高(100次/min),它控制 着心脏的自律性。窦房结是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点, 故称为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所控制的心律称为窦 性节律。窦性节律通常为60-80次/分。 其它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 变化。 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 所需的时间。 S-T段:心室全部处于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去极 化状态。
第三节 血管 一、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组成。 (一)动脉 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毛细血管的管道。动脉 可分为大、中、小、微动脉四种。动脉管壁可分为内、 中、外三层。 内膜:内表面为单层扁平内皮,其表面光滑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心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心 内膜心肌层心外膜3层。 1.心内膜:位于心房心室腔面,心内膜突入 心腔形成瓣膜。 2.心肌层:由心肌细胞组成,分内纵、中环、 外斜三层。 3.心外膜:心包膜的脏层,被覆在心脏的外 面,于心包膜的壁层相延续。
(三)心脏特殊 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 的心肌纤维 组成,包括 窦房结、房 室结、房室 束、左右束 支及薄肯野 氏纤维。
3)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 充盈,心室与心房、肺 静脉间的压力差减小 , 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 慢。 其前半期为肺静脉的 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 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 挤血入心室。
(三) 心电图 将测量电极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联接 心电图仪,记录到的心脏电位变化曲线。它 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等过程。 心脏兴奋时首先表现为电位变化,随后再有 机械收缩。
二、体循环与肺循环
根据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途径和功 能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大循环) 与肺循环(小循环)两部分 。 (一)体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 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网,然后流经小静脉、 大静脉,汇集成上、下腔静脉,最后回流到 右心房。血液在体循环的过程中,在全身毛 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含O2较多的动脉血 变成含CO2较多的静脉血。
(二)心肌的兴奋性 与骨骼肌一样,心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也出现周期 性变化: 1、有效不应期:从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达-60mV这 段时间。对任何刺激都不产生兴奋。 机制: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 生理意义:保证心肌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发 生强直收缩。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从-60mV到-80mV复极化这段 时间。 机制:Na+通道逐渐复活,但尚未恢复到正 常兴奋性水平,对阈上刺激产生兴奋。 3、超长期:从-80mV复极到-90mV(静息电位)这段 时期。电位水平较RP更接近阈电位。 机制:部分Na+通道已恢复到正常水平,易接受 刺激产生兴奋。
关 闭
2)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 室内压>动脉压 ↓ 主动脉瓣开放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 迅速将血射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开放பைடு நூலகம்
↓ 心室容积迅速↓ ↓ 减慢射血期
关闭
3)减慢射血期: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心室容积继续↓ ↓ 心肌收缩减弱、室内压下降 ↓ 室内压略<动脉压 ↓ 血液惯性作用 继续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30%) ↓ 心室容积继续↓ ↓ 心室舒张期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电活动要复杂的多, 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其电活动也存在一定差 异,以心室肌细胞为例介绍心肌细胞的电活 动。 1.静息电位(RP) 约-90mV,与骨骼肌的形成机制一样,是 K+的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AP)
第八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循环的意义 循环系统是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心血管系统由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器官。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器官。静脉则把全 身各器官的血液带回心脏。毛细血管是位于动脉与静脉之间 的微小血管,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 的辅助系统。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道系统内按一定方向, 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是不断地将O2、 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并将各器官、组 织所产生的CO2 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 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血液循环一旦停 止,则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将失去氧及营养供应,新陈代谢 将不能正常进行,造成体内一些器官的损害而危及生命。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
常
期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
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其AP相当于心肌整 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而骨骼肌的绝对不应 期仅2ms,AP在骨骼肌收缩前就结束了,当 看到骨骼肌收缩时,电位已恢复到静息状态, 可接受刺激再产生AP,因而骨骼肌可发生强 直收缩,而心肌不能。
.
心房收缩 ↓ 心房容积↓ ↓ 房内压↑
(房室瓣开放, 主动脉瓣关闭状态)
↓ 挤血入心室 ↓ 心房舒张
(占心室充盈量25%)
2.心室收缩期
1)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 室内压急剧↑
(高于房内压、低于动脉压)
↓ 房室瓣关闭 (主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等容收缩期:由于房室瓣 和主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 心室收缩仅引起内压升高, 不引起容积改变。
(四)心肌的传导性 心肌是一种功能合胞体,故心肌细胞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
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胞膜传布,而且可以通过闰盘传布到另 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块心肌的兴奋和收缩。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的兴奋沿结间束与心房肌传到 整个左、右心房,引起心房收缩。同时,也通过结间束将兴 奋传到房室交界区。由于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故兴奋 由心房通过房室交界产生延搁(约为0.05~0.1s)。然后以 较高的速度沿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引起心室肌兴奋继而收缩。所以心搏的次序为先心房后心室。 由于各种心肌细胞的传导性高低不同,故心肌各部的传导 速度不同,如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心房肌、心 室肌的传导速度较慢(心房肌约为0.4m/s,心室肌约为 1m/s),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很低,其中结区的传导速度最 慢仅为0.02m/s。由于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最慢,故兴奋由 心房通过房室交界产生延搁(约为0.45~0.1s),称房室延 搁。房室延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保证心房收缩完毕后心 室才收缩,有利于心房、心室各自完成它们的功能。
中膜: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组成 外膜:由结缔组织组成内有营养血管和神经
大动脉的中膜厚,弹性纤维多,弹性大。中、小动脉 的管壁弹性纤维逐渐减少而平滑肌成分增多,收缩性强, 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能改变口径大小,起到调节血压 的作用。
大动脉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管壁中含大 量弹性纤维。
主动脉为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于左心室,到第4腰椎体 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主动脉全程可分为三段,即升主 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升主动脉很短,起始处有左、 右冠状动脉分支,供应心脏血液。 主动脉弓从凸侧发出3条 动脉干,自前向后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 脉。头臂干又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总动 脉上行分为颈内、颈外动脉以供应头部血液,左右锁骨下动 脉主要是供应上肢血液。降主动脉以膈为界,又可分为胸主 动脉和腹主动脉。胸主动脉是降主动脉的胸段,分支有肋间 动脉、肋下动脉、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和心包动脉。腹主 动脉是降主动脉的腹段,自膈的主动脉裂孔起始,下降至第 4腰椎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腹主动脉的分支有腰动 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肾动脉、睾丸动脉 (女性称卵巢动脉),供应胸腔、腹腔内器官血液。腹主动 脉在下行,分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又各分为髂内动 脉和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分支到盆腔、臀部等。髂外动脉下 行为股动脉,共给下肢血液。
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 五个时期。 0期:快速去极化,快钠通道开放,Na+再生式内 流,1~2ms。 1期:快速复极初期,钠通道失活,钾通道开启, K+ 快速外流,10ms。 2期:缓慢复极化(平台期),在零电位水平持续较 长时间,100~150ms,K+的通透性显著降 低,同时伴随Ca+内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钙通道失活,K+通透性增强, 100~150ms。 4期:为膜复极化完毕和膜电位恢复时期,由于动作 电位期间离子分布发生变化,需通过Na+-K+泵和 Na+-Ca2+泵恢复到静息时的离子浓度梯度。
(二)肺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其各级分 支,再经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最后经肺静脉 回流到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中的CO2 经肺泡排出体外,而吸入肺内的O2则经肺泡 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第二节 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内,
膈肌的上方,
3.心室舒张期
1)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 室内压迅速↓ (室内压<动脉压) ↓ 主动脉瓣关闭 ↓ 心室继续舒张 ↓ 室内压急剧迅速↓
( 室内压仍>房内压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关闭
↓ 快速充盈期
2)快速充盈期:
心房和肺静脉内的血液快速入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