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循环系统
四、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70ml)和每分排出 量(5L) (二)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
–心肌的前、后负荷
–心肌的收缩力 –心率
(三)心力储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的需 要而增加
五、心音与心电图
(一)心音: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 瓣膜开闭和血流撞击等因素引起机械振动 而产生的声音。 ★ 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反映心 室收缩力
静脉血
肺动脉
↓
肺静脉
动脉血
右心室 左心房
第二节
一、心脏:
心脏是中空的肌性 器官 分左心和右心 每侧心脏有心房和 心室 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循环系统的结构
心脏的位置
1、位置: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约2/3在正中 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 前面:大部分被胸膜和肺遮盖
后面:有食管和胸主动脉
(三)胸腺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产生T淋巴细胞 胸腺还有内分泌功能,产生胸腺素
第三节 心脏生理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排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心音与心电图
学习目标
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熟悉心脏在泵血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和瓣 膜开放、关闭情况 了解心电图各波段反映的含义
血压的意义
是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血流量的 必要条件,有效保障内环境的稳态。 血压测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紧 张、运动等,故应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测量。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 素,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血压的相关数据
理想血压: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正常血压: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高血压前期:收缩压在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 在85~89mmHg。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或舒张压≤60mmHg。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60mmHg,舒张压在 90~95mmHg。 血压记录的方法:收缩压/舒张压
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有收缩性、
兴奋性和传导性,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有兴奋
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无收缩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自动节律性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 动有节律地发生兴奋的能力。
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窦房结、心 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结区除外)、房 室束、浦肯野细胞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意义:
1.维持血压,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2.满足机体各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需求。
神经调节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各种 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心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 除毛细血管外,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 支配。
颈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体 主动脉神经 窦神经 呼吸神经元 心血管活动神经元 呼吸 加深 加快 血液中O2分压↓ CO2分压↑ [H+]↑
正常心率:60 ~ 10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
心肌的生理特性
(二)传导性
☆传导路径: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心室 ☆房室延搁的意义:保证房室收缩的有序进行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三)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生理意义: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保证泵血的正常完成。
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动脉管 壁形成周期性的起伏搏动。 意义:在体表可触摸到;正常人的脉率和心率 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100次/分;脉率规 则,强弱均等。
微循环
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按其功能可分为: –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 直捷通路(保证血液迅速回心) – 动、静脉短路(参与调节体温)
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收缩性
特点: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同步收缩:全或无 依赖外源性Ca2+
心肌的生理特性
(五)理化因素
1、温度:呈正比 2、酸碱度:呈正比 3、主要离子:K+呈反比;Ca2+呈正比
例:某人因病高热40℃,测脉搏为80次/分。 问:此人心率是否正常?
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的机 械活动周期。
心是推动血液流动的 动力器官。 心通过有节律的收缩 和舒张,推动血液沿 心血管系统周而复始 的循环流动,称为血 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 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实现物质交换
右心房 左心室
上、下腔静脉
动脉血
主动脉
↓
小、中静脉
静脉血
全身毛细血管
中、小动脉
肺循环:实现气体交换
肺泡毛细血管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液体,称为组织液
组织液生成的原因:有效滤过压
血液
组织液
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生成↑→水 肿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 生成↑→水肿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组织液生成↑→水肿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水 肿
血管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淋巴系
血管的组成
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1、动脉(A):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2、毛细血管(Cap.):连接动、静脉末梢间的 管道,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3、静脉(V):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两套特殊的血管系统
肝门静脉系统:P112
肾小球滤过系统:P174
血液循环 的途径
中西医脾脏概念的区别
中医认为脾脏为主水谷运化之脏,即能消化, 所以应包含胃、胰在内;脾又能统摄周身血液、 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 西医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属于免疫 系统。 在解剖上,中医的脾没有具体的位置,一般认 为是抽象化的脏器;而西医脾位于左季肋区, 胃左侧与膈之间。
左心房
左心室
肺静脉口
左房室口 二尖瓣
左房室口
主动脉口 主动脉瓣
心脏的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构成,能产生自 动节律性收缩,能控制心脏的活动。
窦房结:自律性高,为正常起搏点 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将窦房结的兴 奋传向心室
心脏的血管
1、冠状动脉 2、静脉多与动 脉伴行 冠脉循环
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 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反映动 脉血压的高低
(二)心 电 图
心电图:用引导电极放在身体一定部位而记 录到的有规律的电变化曲线。 一个完整的心动周期所描记的心电图包括:
四个波:P波、QRS综合波、T波、U波 两个间期:PR间期、QT间期 一个段:ST段
第四节 血管生理
血压与血流 动脉血压 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略) 微循环和组织液
第六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结构 第三节 心脏生理 第四节 血管生理 第五节 调节
学习目标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外形和 体表投影;心腔的结构;心的传导系组成。 2、熟悉心壁的结构和心的传导系统;心的血 管、全身的动脉和静脉;淋巴系的组成、脾、 淋巴循环及其生理意义。 3、了解心包;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淋巴组织、 器官。
2、毗邻 上方:与主动脉弓相连
下方:与膈相贴
两侧:与肺相依
心腔的结构
心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心腔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右房室口 房间隔 左房室口 室间隔
心脏各腔的形态结构
心腔名称 入口
上、下腔静 脉口,冠状 窦口 右房室口 三尖瓣
瓣膜
出口
瓣膜
右心房 右心室
右房室口 肺动脉口 肺动脉瓣
课堂目标
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 了解静脉血压及血流
血压与血流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的动脉血 管壁的侧压力,一般在肱动脉测量。
血流
动力:压力差
阻力:取决血管的口径
动脉血压(俗称血压)
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100~120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60~80mmHg 脉压 = 收缩压-舒张压,30~40mmHg
控制呼吸不变情况下 : 心脏抑制 外周阻力↑血压↑
自然呼吸条件下: 心率↑,心输出量↑,脏 器血流量↑,外周阻力↑ ,血压↑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局部血液调节)
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过灌 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
重要的动脉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式引起心 跳减慢、血压下降。 面动脉:面部出血 颞浅动脉:头前外侧部出血 肱动脉:测量血压听诊部位 桡动脉:诊脉常用部位 股动脉:下肢出血;穿刺或插管 足背动脉:足背出血
重要的静脉
1.静脉角: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2.面静脉:口角以上缺少静脉瓣“危险三角” 3.颈外静脉:小儿穿刺抽血常用 4.手背静脉网:临床输液 5.肘正中静脉:采血、注射或穿刺 6.大、小隐静脉:紧急情况下的输液输血 7.肝门静脉系
第一节 概述
循环系统是人体内行使运输功能的连续管道 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 和淋巴系统。
►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 成,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淋巴液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汇入静脉。
循环系统的组成
心脏
循 环 系 的 组 成 心血管系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肝门静脉系
食管静脉丛 脐周静脉网 直肠静脉丛
门脉高压:肝硬化等 疾病致使肝门静脉回 流受阻,可导致食管 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 曲张,严重时破裂出 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