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 除极幅度
• 传导速度
100 ~ 130mV
0.5 ~ 30m/s
35 ~ 75mV
0.01 ~ 0.1m/s
•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性 电生理特性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性
• ㈠、兴奋性
• 心肌属于可兴奋组织,在受到适当刺激时可产生动作 电位,即具有兴奋性。 •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 ⑴、有效不应期: 心肌细胞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 位的 0期到3期复极达 -55mv这一期间内,任 何强的刺激都不能产生 去极化反应,这个时期 称为绝对不应期。
移行细胞
浦肯野纤维
• ㈣、营养心脏的血管
前室间支 左冠状动脉 旋支 动脉 右冠状动脉 冠状窦及其属支 静脉系统 心前静脉 心最小静脉
• 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 ⑴、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
• ⑵、冠状动脉的主干走行于心脏表面,其小分支以 垂直于心脏表面的方向穿入心脏。 • ⑶、正常心脏的冠脉侧支较细小,血流量很少。
• 定义: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呈极化状态。这种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 静息电位。
• 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静息电位 不稳定,称为舒张期电位。 •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产生主要是由于K+外流所形成。
• ㈡、动作电位
• 主要特征: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 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
快、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 细种 胞类
去极 振 速度 幅 快
复极 过程
兴奋 传导 快
快细 反胞 应 慢细 反胞 应
缓慢并可 大 分几个时 相(期) 缓慢且无 小 明显的时 相区分


• 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 • ① 0期: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 迅 速上升到0电位,并继续上升到+30mV 左右,形成 动作电位的升支。 • 快反应细胞0 期去极与 Na+快速内流有关。
• 慢反应电位的4 期缓慢去极主要由K+外流的进行性 减衰和以Na+为主的缓慢内流所引起。

心肌细胞快、慢反应电位比较表
快反应电位 快 钠 -80 ~-95mV -60 ~-70mV 200 ~ 1000V/S 慢反应电位 慢 钙 -40 ~-70mV -30 ~-40mV 1 ~ 10V/S
• 电生理特性 • 激活与失活 • 离子活动(除极) • 静息电位 • 阈电位 • 除极速度
• 三、淋巴系统
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干 淋巴导管 淋巴结 脾和胸腺等
组成
淋巴器管
淋巴组织
• ㈠、淋巴管道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结 淋巴干( 9条 ) 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 左、右静脉角
• ㈡、淋巴结
• 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大小不一。
• 功能:产生淋巴细胞、浆细 胞和抗体以及滤过淋巴液。
普通的心肌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窦房结胞、浦肯野细胞等。• B、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 同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成:
快反应细胞: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等。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 ㈠、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 在3期复极化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约-60mV的 这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的刺激,肌膜可产 生局部的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发生动作电位,这一 时期称为局部反应期。
• 由于从0期开始到 3期膜电位恢复到 到-60mV这段时间 内,心肌不能产生 新的动作电位,因 此这段时间称为有 效不应期。
• ③ 2期:在1期复极达0mV 左右后,复极速度极为 缓慢,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较平坦,故又称平台期。 • 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 2期主要是Ca2+的 缓慢内流和少量 K+外流所形成。
• ④ 3 期:膜内电位由0 mV 左右较快下降至静息电位 或舒张电位水平,完成复极化过程。
• 3 期的形成主要K+外流。
• 窦房结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如下:
• 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电位自动除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激活膜上钙通道 引起Ca2+内流而导致0 期除极。随后,钙通道 逐渐失活,Ca2+内流逐 渐减少,同时膜上一种 钾通道被激活,出现K+ 外流,由于Ca2+内流减 少,K+外流逐渐增多而 出现复极化。
• ⑸、慢反应细胞的4 期缓慢除去的发生机理也与快 反应细胞不同。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 液 循 环
体循 环
肺循环
第一节
• 一、 心
循环系统的结构
• ㈠、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 • ⑴、位置 : •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外 面裹以心包。
• 前方平对胸骨体和第2 ~ 6 肋软骨,
• 后方平对第3 ~ 8胸椎。 • 约2/3在正中线左侧, • 1/3在正中线右侧。
• 2、外形 心的外形为前 后略扁似倒置圆锥体。
• 当膜电位由-90mV 升 至-70mV 时,更多的 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 此电位水平即称为阈 电位。
• 0期去极化速度快,动作电位升支陡峭。这种0期去极 化过程由快Na+通道开放而出现的电位变化称为快反 应电位。故具有这种特性的心肌细胞称为快反细胞。
• ② 1期:膜电位 迅速由+30mV 下 降到0mV 左右。 • K+跨膜外流是引 起1期复极化的主 要外向电流。
•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⑴、静息电位或最 大复极电位水平:
• ⑵、阈电位水平: • ⑶、引起0期去极化 的离子通道性状:
•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 心肌不会像骨骼骨那样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 如果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 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 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 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 ⑵、相对不应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60mV复极至80mV的时期。此期内只有给予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段时间称相对不应期。 • ⑶、超常期 相当于膜电位从-80mV复极至-90mV的 时期。这期间给予低于正常阈强度的刺激即能引起动 作电位。可见,此期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高于正常,故称超 常期。 • 超常期后,膜复极 完毕达静息电位, 兴奋性恢复正常。
• ㈡、自动节律性
• 1、心肌自动节律性及窦房结在心脏活动中的作用 • 自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 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 称自律性。
• 窦房结:约100 次/分
• 房室交界:40~60 次/分 • 心室末梢浦肯野纤维:20~40 次/分 •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部位, 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或正常起步点。
• 二、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和静脉又分为大、中、小和微动、静脉四级 内膜:管壁的最内层,由内 皮和内皮下层组成。 血 管 中膜:位于内膜和外膜之间。 壁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 1、动脉
大动脉: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 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又称弹性动脉。
中动脉: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 动 脉大多属于中动脉。又名肌性动脉。 脉 小动脉: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 动脉。也属肌性动脉。 微动脉: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内膜无内弹性 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 3 个袋状瓣膜 为半月瓣,分别称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 ㈢、心的传导系统
组 成
窦房结:是心正常的起博点。 房室结:是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传向心室。 房室束及其分支:在室间隔膜部上缘处分为左、右脚 浦肯野纤维网:最后与心肌纤维相连接。
三 型 细 胞
起博细胞(P细胞)
第六章 循环系统
• 【教学目的】
• 1、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 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脏的泵血过程和 心输出量的调节;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2、熟悉:循环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外形,形态, 心内各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肝门静脉的组成和主 要属支;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特点;冠状动脉循环 的特点。
• 在体表极易摸到的淋巴结群 有头颈部淋巴结群、腋窝淋 巴结群、腹股沟淋巴结群。
• ㈢、脾
• 位置: 位于左季肋部 第9-11肋间,其长轴与 第10肋走向一致。 • 功能:
• ⑴、造血功能 。
• ⑵、贮血 • ⑶、血液滤过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 A、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
体 循 环 静 脉
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返回 心脏的管道。 下腔静脉:收集腹部、盆部、 下肢静脉血回心的 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收集心脏静脉血的 管道。
• 3、毛细血管
• 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 最广、口径最小的血 管,许多毛细血管分 支在组织间吻合成网。
• 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 2、静脉
•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 毛细血管汇合成微静脉和小静脉。 • 较大的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瓣膜,防止血 液倒流。 • 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 心房。 • 静脉有浅、深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深静脉通常与 同名动脉伴行。
•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3大系统
• 3、了解:全身浅静脉名称及其位置;静脉血压、静 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 【教学重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