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企业家精神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繁荣,一个企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倚赖于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运作,然而,企业家的产生并非易事,除了天生禀赋外,还要有外在大环境的配合。
然而,企业家的精神确实可以学习和传承的。
讨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培育措施将是一个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益事。
关键字:企业家精神影响因素培育一、何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出自西方,它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
在这里,风险和责任是内涵基础,开创和领导是外延表现。
此后不少人名家也都对企业家下过自己的定义。
从现代企业来看,企业家的本质应是创新,即不同于同行业的发展模式且其创新行为能够带来对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1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它源于个人天生的企业家禀赋,张维迎说:“企业家先天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后天的知识是第二位的。
”2但是企业家精神却是可以在现代培育的。
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在产品、市场、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精神状态与道德行为原则的总称,是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具体化。
企业家的精神是推动企业家及企业活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合作和道德是企业家精神的三大支柱。
3由新古典经济学开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承认企业家精神是使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大传统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第四大生产要素。
4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影响因素1张序,《企业家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辨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1.第122页。
2同上,第126页。
3田耘,《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商业现代化》,2009年4月下旬刊第573期,第167页。
4张序,《企业家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辨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1.第122页,第127页。
企业家精神看似是某一个人的事情,但其实其形成受到多方的影响。
就像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一样,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同样受到内外部的影响。
1、个人动机在描述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时,就已经提到企业家精神本质是具有创新、冒险精神。
它与创始人、实业家、企业主、资本家、经理人均不同。
创始人不一定能够成为企业家,就像麦当劳是由美国加州的麦克唐纳兄弟创办,但是其真正发展起来确是在被芝加哥饮料商雷蒙德·克罗克买下后,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快餐连锁品牌。
实业家、企业主、资本家、经理人都是同样道理,之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能被称之为企业家,大部分是因为缺乏企业家精神,没有创新、冒险的精神,跟多人愿意守着自己的既得利益安稳获得经济效益,害怕冒险带来的风险与后果。
因此,个人的内在动机是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的因素。
2、国家和社会的制度约束。
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家多产生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里能够称之为企业家的人物少之又少。
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如海尔的张锐敏,他在海尔的时候。
对每人、每天所做的事件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今日事今日做”的有效激励系统。
这种管理方法的推进,形成了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机制,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之所以难以在国企创新原因有三,第一,角色错位。
国企领导者更像是替政府进行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并非真正对国企资产负责。
领导者由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任命,是政府活动的代言人,按照政府意志行动,可以讲他们看作是准政府官员。
第二,创新缺陷。
国企受国家保护,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据有利地位,创新动力不强。
而且个人薪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无关,不能激发管理者的开拓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活动不独立,限制了企业领导人的活动范围。
所以在中国,民营企业才是企业家生长的土壤,他们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然而由于中国现行体制束缚,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不利、资金不稳定,还处于艰难的成长过程中。
3、行业和区域的影响由于知识扩散和人力资本存在地域差异,行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和进入条件,区域地理条件和行业特征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不同区域和行业之间创业行为存在巨大的差异。
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区域性现象,区域和行业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域创业文化,传统和政策环境对区域/行业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54、教育制度的缺陷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这种创新精神源于他们开放的精神和教育。
一个生命从出生即开始接受教育,先是家庭的教育,尤其是童年的教育对一个小孩性格、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家庭多是自由、开放的,父母会对孩子的特征因势利导,最大限度让其自由成长,勇于尝试。
而中国家庭,多是在父母的保护之中,总是处在一个安全屋里,最大的限度的保证其毫发无损。
任何有潜在危害性的事物都被他们排除在外,大大挫伤了儿童的好奇心。
到了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了,那里塑造了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了我们人格、教会了我们知识。
然而,升学的压力、作业的繁重、课外兴趣班、补习班的繁重让学生疲于应付,很难再有精力去发现兴趣、怀有好奇之心,更不要说创新了。
所以如果让很多人去选择创业或者得到一份薪资很好的工作时,大部分人还是会保守的选择一份不错的工作,开拓创新精神难有市场。
三、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之一。
这不仅需要领导人发现体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他们能在目前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团结起足够多的共识,甚至在体制内调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以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
他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是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中国经济变得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育企业家精神,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用科学发展观重塑社会价值体系我国既往的经济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5朱乾、杨勇、陶天龙、达庆利,《企业家精神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4卷第4期,第53页。
上的“官本位”,经商则被贬到“末位”,这当然不利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当我们看到百万大学毕业生纷纷参加“公考”,涌向政府部门,社会精英回避价值创造部门,而向往财富的再分配部门,期望从财富重新分配中得到自己的利益。
这样的社会将趋向寄生和停滞,这样的经济将失去活力,价值创造部门萎缩,价值创造速度下降。
(二)营造宽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在当前打造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的过程中,政府及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是必要的,对那些创新企业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与优惠,可以使这类企业更好地发展。
要使企业家精神发扬光大,必须有一个能够容忍、助长这种精神生长的文化环境。
鼓励创新就要形成允许失败的社会价值观。
一个企业家可以允许有失误,但不允许保守。
失败的英雄也是英雄,不思进取的管理者应当受到谴责;我们的社会还应继续倡导诚信意识,形成崇尚诚信的社会价值观,保障渴望真诚者的利益。
6(三)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家报酬机制和公民个人财产的保护制度。
只有把企业家的实际收入与经营效果真正挂起钩来,才能体现企业家的劳动价值,才能激励企业家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为此,一是应该根据“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原则,建立与企业家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实行企业家年薪制、期权制;二是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收和鼓励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业、发展。
(四)规范政府行为,建立高效而廉洁的行政体系政府的作用不是去制造企业家,而是创造由市场发现企业家的制度环境。
重振企业家精神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我党的文件中一而再,再而三提出的。
政府的作用应是服务型、而不是政府主导经济。
必须要保证市场经济中各主体经济地位平等、政府对各主体政策应一视同仁,不存在个别保护。
6侯有益,《论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企业文化》,第87页。
(五)教育制度的改革当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已经为很多人所诟病,不仅在于其区域歧视的不平衡,还有对学生创造性的抹杀。
每个人都必须谨记标准答案,不得提出质疑。
而在美国,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存在很多种可能性。
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应减轻学生负担、鼓励创新思维的开发给予奖励,增强动手能力,无论是单独的创新课程的教授还是其他课程都应该将创新作为每门课的必修课。
四、结语在中国,能称之为企业家的人物少之又少,企业家的出现不仅需要个人内在的企业家天赋,还需要外部大环境的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企业家。
但是精神确实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将企业家精神——创新、冒险、合作——应用到当前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中,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将企业家精神应用到整个企业之中变为企业精神,形成人人奋发的社会企业环境,那么中国未来的经济必定是生机勃勃的。
参考文献1、庄林议.企业动态竞争力培育机构[M].人力资源管理学,2010.2、元海港.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制与社会,2008.3、徐亚明.创新型企业财务特征及绩效研究[ M ].商务印书馆,1990.4、杨虹.论企业家精神生成的文化动因[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 . (4)5、彼特·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6、张序,《企业家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辨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17、朱乾、杨勇、陶天龙、达庆利,《企业家精神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综述》,《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4卷第4期。
8、田耘,《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商业现代化》,2009年4月下旬刊第573期。
9、侯有益,《论企业家精神的构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