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7“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1]序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数字鸿沟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将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
准确测量、客观描述数字鸿沟的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是客观评价政策效果、提出正确应对策略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从2005年起组织“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数字鸿沟现状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本报告是第三份关于中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年度报告。
本报告继承了此前报告主体框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1.在主体框架方面,除继续全面反映中国内部数字鸿沟总体与结构状况外,增加了“中外数字鸿沟”一章,使报告更加完整。
2.在考察内容方面,重点考察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和性别数字鸿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字鸿沟总水平测评。
鉴于区域数字鸿沟是地区数字鸿沟的表现,而教育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是原因而非结果,所以本报告对这两类数字鸿沟不再进行单独反映。
3.在考察变量方面,主要以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普及应用为依据,去除了彩电变量。
取消彩电变量,不是因为其不重要,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进行比较分析的需要(国际上主要评价指标体系中有许多不用这一变量,基础数据不易得到)。
4.在测算方法方面,在继续使用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时间差距等方法的基础上,以“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为内核对“数字鸿沟指数(DDI)”进行了测评。
数字鸿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作用机理相当复杂。
鉴于人们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国际上对于数字鸿沟的测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有公信力的方法或报告。
本报告本着数据完整、理论通用、内涵直观的原则,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各方反馈和斧正。
【测算方法说明】在进行数字鸿沟测算时,本报告力求把握三点:一是理论通用:既可进行横向比较,又能进行历史比较;二是内涵直观:计算结果含义清晰,便于直观理解;三是数据完整: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鸿沟大小的一种测算方法,其核心指标是数字鸿沟指数(DDI)。
其计算方法和含义如下:(一)数字鸿沟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公式:DDI代表一国或地区数字鸿沟总指数。
DDI介于0-1之间,DDI越大,说明数字鸿沟越大;DDI越小,说明数字鸿沟越小。
一般来讲,DDI小于0.3,表示数字鸿沟不明显;DDI介于0.3-0.5之间,表示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DDI介于0.5-0.7之间,表示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DDI在0.7以上,表示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这一判断标准也适用于对下述值和的评估。
代表要重点考察的数字鸿沟种类及其指数。
在计算中国数字鸿沟时,本报告选取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因为这几类数字鸿沟相对比较重要,且具有可比性,基础数据也相对完整。
代表权重。
一般来讲权重的设定应以其重要性来确定。
考虑到难以判断到底哪一类数字更为重要,为不影响历史分析,在实际测算中赋予各类数字鸿沟相同的权重。
由于反映的是相对差距及其变化,只要对历年计算采用相同的标准就不会影响结果分析。
(二)分类数字鸿沟的测算计算公式:代表某一类数字鸿沟指数的大小,如城乡数字鸿沟指数、性别数字鸿沟指数等。
值介于0-1之间。
越大,说明数字鸿沟越大;越小,说明数字鸿沟越小。
=0,表明在某一方面发展水平完全平均,不存在数字鸿沟。
代表主要考察指标的种类及其相对差距指数。
结合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主要指标,本文重点以互联网普及率、计算机家庭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作为重点考察指标,并分别计算其相对差距。
代表权重。
本报告中互联网、计算机各占1/3权重,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各占1/6权重。
(三)最终指标相对差距的计算计算公式:代表观察对象与比较对象间在主要考察指标方面相对差距的大小。
值介于0-1之间。
值越大,说明相对差距越大;值越小,说明相对差距越小。
=0,表明观察对象与比较对象间在某一方面不存在差别。
=1,说明观察对象在某一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代表观察对象某一考察指标在特定时期的实际数值。
一般情况下,为使相对差距指数值介于0-1之间,观察对象一般设为“弱势”群体一方,如城乡比较时的乡村一方、性别数字鸿沟间的女性一方等。
在进行国际间数字鸿沟比较时,由于设定中国为观察对象,最终指标相对差距指数及数字鸿沟指数可能为负值(表明中国在某些方面超过比较对象)。
代表比较对象某一考察指标特定时期的实际数值。
以互联网普及率相对差距的计算为例,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16.9%,农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为2.6%,则城乡互联网相对差距为1-2.6/16.9=0.846。
这意味着在互联网普及应用方面农村比城市落后了84.6%。
【总体概况】2006年以来,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颁布实施为主要标志,中国信息化发展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
配合战略的落实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新的进展。
到2006年底,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37亿人,比上年增长23%;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达到47.2台,比上年增长14%;全国固定电话总用户达到36781万户,比上年增长5%;移动电话总用户达到46108万户,比上年增长17%。
与此同时,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关注数字鸿沟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电话、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渐成热潮,都对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一定的作用。
但总体来看,城乡、地区间数字鸿沟仍很突出,依然是困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难题。
2006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51,表明仍然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看,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继续呈下降趋势。
2002-2006年,中国数字鸿沟缩小了近15%。
图6.1 2002-2006年中国数字鸿沟总指数变化2006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75,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总体上看,城乡数字鸿沟呈稳步缩小态势,2002-2006年缩小了10%左右。
从分类指标看,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主要得益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差距的减小,而城乡之间在互联网、计算机普及应用方面的差距基本没有变化。
尤其是固定电话方面,由于城市固定电话几近饱和,并开始出现“移动替代”现象[2],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出现整体下降,而农村固定电话仍保持强劲增势,导致城乡之间固定电话差距迅速缩小。
2006年中国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0.53,表明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
2002-2006年,地区间数字鸿沟缩小了9%。
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所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表现的很突出,但总的来看,互联网普及应用差距最大,移动电话次之,固定电话方面的差距最小。
图6.2主要信息技术应用地区基尼系数与人均GDP地区基尼系数变化对照值得一提的是,到2006年底,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地区基尼系数都已经低于人均GDP地区差异系数,表明落后地区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超越发展的好成绩。
2006年,中国性别数字鸿沟指数为0.24,比上年继续缩小。
总体上看,性别数字鸿沟已不是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情况基本相似。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继续缩小。
中国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2006年中芬之间的DDI为0.67)。
但与处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中低收入国家相比,中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出平均水平98%,说明中国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好成绩。
2000-2006年中国与芬兰之间的数字鸿沟指数下降了24%。
从分类指标看,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互联网差距最大并且总体变化很小,而固定电话差距缩小速度最快。
【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拥有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是反映城乡数字鸿沟水平的主要指标,代表地区数字鸿沟的大小,由城乡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四个相对差距指数构成。
(一)城乡互联网差距2006年底,中国城市网民普及率为20.2%,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增长了19.5%。
农村网民普及率为3.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增长了19.2%。
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与上年持平;城市网民普及率高出农村17.1个百分点,差距比上年拉大了2.8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普及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
从时间差距上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落后于城市10年左右。
城乡之间互联网相对差距指数为0.85,表明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上看,城乡互联网方面的差距多年来没出现大的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图6.3 2005-2006年城乡网民普及率(%)(二)城乡计算机差距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47.2台,比上年增加5.7台,增长14%。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7台,比上年增加0.6台,增长30%。
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7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图6.4 2002-2006年城乡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变化(台/百户)从绝对差距看,2006年城市家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高出农村44.5台,比上年高出5.1台,比2002年高出25台。
图6.5 2002-2006年城乡计算机绝对差距变化(%)从相对差距看,2006年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指数为0.94(农村比城市落后94%),表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计算机应用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从变化趋势上看,2000年以来城乡计算机相对差距总体变化不大。
从时间差距看,农村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城市10年以上,近十年来这一差距没有出现明显缩小迹象。
(三)城乡固定电话差距2006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3.3部,比上年减少1.1部。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4.1部,比上年增加5.6部。
城市家庭固定电话拥有量是农村的1.5倍。
图6.6 2002-2006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变化(部)城市家庭固定电话拥有量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城市固话普及已达到饱和,出现拐点;二是近年来移动电话发展迅速,“移动替代”现象开始出现。
从绝对差距看,2006年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为29.2个百分点,比上年减少6.8个百分点,缩小幅度为18.9%;比2002年减少27.3个百分点,缩小幅度为48%。
城乡固定电话绝对差距连年缩小,主要原因是城市固定电话接近饱和并开始出现下降,而农村固话近几年继续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