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六、形式情感是如何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 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 情感的: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 感的兴奋。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 感与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 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用,使视点由有功 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正是艺术形式的作 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 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 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 来。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 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 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缓解, 阻滞——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 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三、文学语言法则: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意义系统(包括心 理蕴含)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规律。主要表现 在如下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 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 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我们恍惚呀!/我们恍惚呀!/一切的一,恍惚呀!/ 一的一切,恍惚呀!/恍惚便是你,恍惚便是我!/恍惚便是“他”, 恍惚便是火! ——郭沫若《凤凰涅槃》 断云残雨。洒微凉、生轩户。动清籁、萧萧庭树。银河浓淡,华星 明灭,轻云时度。莎阶寂静无睹。幽蛩切切秋吟苦。疏篁一径,流萤 几点,飞来又去。 ——柳永《女冠子》
四、语言的层面:是指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四 个层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 ——贺铸《青玉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第二节 叙述的心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含
一、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造 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当人们将言词用于叙述 时,言词的功能就改变了,言词暂时退出了实用 交际领域,成为叙述的媒介和材料。) 二、情节: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 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 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 体事件构成。
四、惯用语:是文学史中对于某种主题的惯 例化的表达语码。如在中国文学史中,表 现时间之流逝常常用“逝者如斯”、“光 阴似箭”、“日月如梭”等。惯用语与原 型意象的区别是:前者常常是一个陈述式 词组或短句,而后者则是一个名词性的词 或词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无名氏《驱车上车门》 人生譬朝露,居此多屯骞。 ——秦嘉《赠妇诗》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 ——曹植《赠白马王彪》 人生若朝露,无道邈悠悠 ——阮步兵《咏怀》之三十二
四、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 模仿给人快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 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 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原始人 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 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 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 特色和属性——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 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第五节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及其 心理蕴含
一、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内容是具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 具有内容的形式。 二、内容是经过深度艺术加工的题材,形式是对题材进行深 度加工,赋予作品审美效应的重要手段。 三、题材吁求形式 四、形式征服题材: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题材与形式对立、 冲突,不是形式消极适应题材,而是形式征服题材,达到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一条普遍的艺术规律。 五、对立原理:指达尔文提出的,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动作, 都遵循着“对立的原理”,即某种表情动作是以与之相反 的表情动作为条件的。
第四章 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
一、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指文学作品的语 言组织所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理体验状态。 二、文学语言: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 就是文本的语言,是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 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我 们这里说的文学语言实际上应是“文学中 的语言”而不同于语言学所谓的“文学语 言”。
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母题意象: 春:“惜春”、“伤春”、“怨春”、“落 花”、“落英”等 。 秋:“秋气”、“悲秋”、“落叶” 、“白 露”、“”朝霜等。 雁:“飞雁”、“归雁”、“南雁”等 。 暮:日暮、岁暮、残阳、残照、斜阳等。
三、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 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 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有两点值得特别 强调:1、原型所对应的是人的无意识心理, 而不是有意识心理。2、依据荣格观点,原 型是集体无意识而不是个体无意识的表现, 因而从原型意象中解读出来的应当是集体 无意识而不是个体的心理,或者是集体心 理借个体心理而表现出来的。
五、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 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 是具有同一性的。“拟人”作为一种艺术 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 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 —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 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四节 母题的心理蕴含
一、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 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 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二、母题与主题的区别:主题是一部文学作 品中的中心观念或支配性观念, 这个中 心观念可以直接说出,也可以不直接说出。 所以凡文学作品都有主题却不一定都有母 题。
三、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 用? 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 这个命脉;而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诗歌、音 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 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 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 大的作用。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 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 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 般艺术技巧的地方。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 节奏。节奏失当,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 损害。
第三节 技巧的心理蕴含
一、艺术技巧的心理蕴含:主要是指的艺术的发生 以及作家、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的过程中所特有 的心理原因,动机及其一般规律。 二、技巧的发生:艺术技巧的发生与人类的原始心 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节奏的发生;二是人类 的模仿;三是“拟人”。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 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